张洪福:从赤脚医生到病理专家
今年新中国迎来七十华诞,而张洪福老人,恰是祖国的同龄人。他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最早的“祖国的花朵”。从安徽农村的赤脚医生到安徽医科大学的病理专家,张洪福老人用奋斗和奉献诠释了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动人篇章。
求知若渴一路成长奉献
1949年,张洪福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随父亲在金寨县读完了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在下放期间有幸接受了赤脚医生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做了几年的赤脚医生,为以后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就读医学专业打下了基础。1973年,他来到医学院就读,因为那时学校条件很艰苦,学生宿舍和教室不够用,他们便借住在笃行楼中。
1976年,安徽医学院只有医学系、中医系和药学系三个学科专业。张洪福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入学校的病理教研室和一附院的病理科工作。作为一名三年制的工农兵学员,他深感自己知识上的学习和积累远远不足,因此他和很多当时的青年教师一样,“边教边学”。“当时我们有课的时候就去自己的教室教书,没课的时候就去别的教室‘蹭课’。当时还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就靠着在图书馆读书。”张老笑着回忆。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张洪福他们只争朝夕,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步入正轨,迎头赶上。大家都干劲十足,充满期待。
在教学和工作中,张老越来越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不够,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他选择了读研。在当时,考研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国家对于研究生的态度是“宁缺毋滥”。以张老后来就读的浙江医科大学为例,计划招生12人,最后录取的却只有4人,因为当时的考试很难,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分数线。为了能考上,张洪福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挑灯夜读,最终,他顺利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研究生。
阅片无数见证技术进步
1985年,张洪福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又回到了安医大病理教研室和病理科工作,将这几年研究生期间学到的知识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医疗工作中。这项工作需要拥有很强的基础知识,也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张洪福在病理教研室一干就是三十余年,从1995年开始担任病理教研室的主任,一直到2011年退休。在回忆他的工作经历时,张洪福老人总是淡淡带过,实际上那一次次复杂的诊断、精巧的处理手法,都成了他人生长河中的重要时刻。“我一年大概会看几千张片子,这么多年来没有算过,应该也有几十万例了吧。”作为医院病理科和学校病理教研室的主任,张老对于病理科一线的研究和基础的学识了如指掌。张老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应学校和医院的需要,依旧返聘在第一线工作了几年,而他也见证了病理技术水平的发展。“过去是细胞学诊断,现在达到分子水平,通过分子检测的方法,可以检测到基因突变,实现靶向治疗。”张老说,一些恶性肿瘤,如果通过病理技术能够明确诊断,搞清楚类型,就可以选择敏感的治疗方法,病人就能挽救回来。
在他退休的前几年,学校开始引进了新媒体之类的新技术新设备,张老又兴致勃勃地学习运用。“我最开始上班的那会儿,这样的设备什么都没有,上形态课的时候只能在显微镜上摆好,然后让学生一个一个上来看,不像现在可以直接放在大屏幕上。”张老如今最爱的事,就是经常在校园里转转,体验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本部的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后,我第一时间就去看了,建得非常漂亮,真是令人骄傲呀!”他说。
“也希望年轻一代的学子,接过我们手中的接力棒,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成为一个热爱自己、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人!”张洪福老人说。
赵韦华张能林程慧刘文浩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陈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近日,金寨县春兴精工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装配通讯滤波器。该企业于2018年落户金寨,主要加工制造通讯滤波器、移动通讯射...
金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金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