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品质,近年来持续提升种植技术” “仙草”如何成富民良方
种植面积从不足1.5亩发展到1万多亩,年产值近30亿元——
以组培技术应用突破种植瓶颈,以标准化种植拓产业空间
霍山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大别山腹地,孕育有着“九大仙草”之首美誉的石斛。
11月15日,记者来到霍山县黑石渡镇。这里是霍山石斛原产地,有“石斛第一镇”称号。在安徽九仙尊霍山石斛公司的千亩基地,一座座大棚内石斛碧绿喜人。旁边则是仿野生种植区,有的种在树干上,有的附着在岩石上。
霍山石斛人工栽培已经很成熟。“种子采集下来,送到六安市区的组培中心。育苗后送到这里的大棚种植3年左右,再移栽到太平畈乡等地的山里,林下种植。采收后再回到六安市区的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基地负责人黄跃华边走边介绍。
“10年前人工栽培可是大难题。”黄跃华表示,2010年以前虽然大棚种植每平方米补贴200元,但全县一年也不过增长100多平方米,“主要是组培技术不过关,移栽后不生根,死亡率高”。
“霍山石斛对环境依赖度非常高,产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种苗问题。”县中药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何家文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霍山石斛主要通过野生改家种,保存霍山石斛原种。2010年前后随着组培技术突破,解决了种苗问题,规模化种植渐成气候。在黑石渡镇上的安徽霍山鹏泽生物科技公司基地,记者看到实验室里一排排白色玻璃瓶内,培育着嫩绿色的石斛幼苗。公司负责人汪磊蕾介绍,每年公司销售种苗近4万瓶。
目前,石斛已成为霍山县特色农业支柱产业。2009年霍山县被授予“中国石斛之乡”称号,2010年“霍山石斛”商标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不足1.5亩发展到现在的1万多亩。
扩面积,更要保品质。作为唯一一种以地名命名的石斛,霍山石斛以品质卓越而闻名,是名贵药材。“为确保品质,近年来一直在持续提升种植技术。”何家文表示。
“比如施肥,以前都是用羊粪,现在用菜饼;以前发酵后直接撒施,现在发酵后用机械加工成颗粒,再精量施用。”安徽仁发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徐志成介绍,施肥技术改良减少了病虫害发生和肥料流失。据了解,近年来霍山县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霍山石斛种源保护、组培、人工种植、药理药效应用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目前全县有2个石斛行业标准和11个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相比其他种类石斛,受种植成本高和生长周期长等因素限制,霍山石斛产业规模仍然偏小,无法为精深加工企业提供稳定充足的原材料。”何家文表示,当前要大力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模式,发展大型繁育和种植一体化基地,为以后的深加工发展打基础。
“除少数企业做浸膏等提取物,一般都还是以卖枫斗为主”
“明身份”敲开精深加工大门,“建市场”规范交易行为
农特产效益几何,很大程度上市场“说了算”。11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合肥蜀山区的江南茗茶城。
这是个大型茶叶交易市场,也集聚了许多石斛销售商。转了一圈,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卖不卖正宗霍山石斛,多数商户都要在门头上写上“霍山石斛”字样。“‘霍山石斛’市场知名度高,商家都喜欢打这个招牌。”徐志成表示。
霍山县石斛产业协会理事长何祥林介绍,目前霍山石斛年产值约30亿元,从事种植、加工及销售的企业200多家,其中各级龙头企业28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目前全县石斛产业有国家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8个。融合发展也为蔚然成风。天下泽雨、中国中药、安徽绿斗等企业先后获评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高桥湾石斛小镇进入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太平畈乡还被中国中药协会评为全国首个“中国中药(石斛)文化小镇”。
不过,采访中业内人士纷纷反应,与云南、浙江等省的石斛产业比,霍山石斛产业由于起步晚,产业链短、规模小,流通市场建设和管理滞后,亟待解决。记者发现,目前霍山石斛多以初级产品的形态出现,即“枫斗”,也就是将采摘后的枝条烘干缠绕,做成产品。“除了少数企业做浸膏等提取物,一般都还是以卖枫斗为主。”徐志成说。
“深加工产品寥寥无几,且产品形式单一。”何祥林反映,围绕霍山石斛精深加工、商贸流通、服务及其他衍生业态的发展仍很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不高。何祥林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相比铁皮石斛及其他种类石斛,霍山石斛科研起步较迟,在资源保护、药理药效、检测鉴定、药典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受制于此,霍山石斛在药典中混同于其他类别石斛,未能凸显其应有地位,同时也未进入食药物质目录和新食品原料目录,制约着霍山石斛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据了解,经过多方持续努力,霍山石斛有望进入2020年版药典,确定药用身份。此外,今年10月份霍山石斛申报食品原料获批,已具备食用身份。“解决了药用和食用身份,就可以作为原料用于食品和药品的加工,申报深加工产品,为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何家文说。
流通环节不规范,是产业发展的又一短板。
在黑石渡镇和江南茗茶城走访,记者了解到,由于霍山石斛品牌的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多商家有意混淆霍山石斛的产地概念,以次充好,企业之间恶性竞争频频发生,导致价格混乱,透支消费者信任。“霍山石斛这么大产业,却没有一个规范的交易中心。”黄跃华反映,这让消费者到了霍山县,不知道去哪里买正宗霍山石斛。
目前,在太平畈乡王家店村,西山药库“一馆两中心”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将打造包含石斛文化博物馆、石斛交易中心为一体的石斛文化综合交易项目。“除了硬件,政府更应该利用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做好市场准入,将‘李鬼’逐出市场,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何祥林呼吁。
“最好的带贫增收方式,就是企业把基地和加工车间建到村里去”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让农民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特色农业附加值高,发展好的话可以显著带动农民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黑石渡镇朱家畈村就是个例子。
“2014年后,3家大型石斛企业先后来建基地,目前已经承包1200多亩土地种石斛,每亩流转费800元左右。现在已建成千亩现代石斛基地。在此基础上发展石斛游园、石斛展示中心,形成集石斛展示、品尝、体验、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朱家畈村书记吕学林介绍,村里有30多人在基地固定上班,忙碌的时候有100多人。依托石斛产业,村民年均工资性收入超过200万元。
“最好的带贫增收方式,就是企业把基地和加工车间建到村里去。”何祥林说。目前全县石斛种植流转贫困户的土地约3000亩,基地种植及生产加工提供用工岗位约1500个,贫困人员直接从事石斛产业的约400人,霍山石斛产业每年为地方贫困户带来土地租金收入90万元,务工收入2700万元。在太平畈乡,龙头企业建设的石斛基地规模已达13000多亩,在生产加工、幼苗种植、除草采摘等环节常年用工就有3000多人,临时用工达20多万人次。
村集体经济也搭上了石斛产业发展的快车。吕学林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村集体35亩土地出租年收入2.8万元,加上空置公房外租的1.5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接近10万元。“有了收入,就可以把公共服务搞好。过去村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缺乏管护资金,村里苦恼过,村民也发愁。现在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吕学林说。
随着产业融合发展,村民参与石斛产业的路子在拓宽。
在黑石渡,九仙尊霍山石斛公司的基地经常迎来一批批研学游的学生,打破小城的宁静。“依托基地,与旅行社开发了以霍山石斛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带动了农户经营民宿、餐饮等。”公司总经理戴亚峰介绍。
据了解,目前霍山县九仙尊、绿斗、淮源等石斛企业相继兴建“石斛+”旅游养生项目。淮源农庄与周边18户农民签订合作协议,农民以山场土地入股,参与农庄的种植、养殖、经营,年底统一分红,2018年度户均分红约8000元,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题图上:霍山县太平畈石斛小镇鸟瞰。
题图下: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霍山米斛。
新闻推荐
“生态试纸”中华秋沙鸭现身霍山 全球数量3500~4500只左右 对生态环境挑剔 近年来成安徽常客
随着寒潮南下,安徽省各地陆续迎来了候鸟迁徙高峰。昨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得知,近日在安徽霍山,摄影爱好者再次发现并拍摄下...
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霍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