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做蒿粑

合肥日报 2019-03-31 01:36 大字

地道的皖中民俗,别样的江淮风情。

三月三蒿粑,就是这样带着世代的传奇故事,从远古的民俗中走来。三月三做蒿粑起源于皖中地区农历三月初三民间“敬神消灾”。蒿子是一种芳香独特的时令野菜,做出的蒿粑风味独特,伴随着三月三古老习俗的盛衰演变,蒿粑又作为邻里间相互交流的美食流传于民间,生生不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鹿鸣》一文,最早出现记载了古代人类食用野蒿的诗句。

三月三蒿粑源于安徽大别山腹地的霍山、舒城一带,后流行于江淮地区,皖南也有流传。这些地区适宜的水土风候,随处可生的青蒿是大自然恩赐的丰富资源;一年两季水稻的产量,形成了这一带喜用米及米面做成米圆、米粑、米糕、米饺等饮食习俗。三月三蒿粑就是这一带饮食习俗及食品技艺的典型代表,主要配料虽然来自远古的民间传承,但就其配料来说还是很讲究的:首先青蒿是选用菊科中清香浓郁的白蒿,且只采三月三前的白蒿嫩头;用的米面也是盛产于大别山地区及其江南的早稻米,且多以人工石磨磨成粗细合适的米面才好;配料中选用的咸肉需肥瘦适中,且需腊月腌制经冬阳晒干而成。蒿粑由白蒿嫩头、熟米面、少许腊肉和水揉成,一般大小为3~5厘米直径的扁球体。

三月三蒿粑流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交替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不仅是早晚双季稻的理想产地,也成就了稻米的品质。三月三蒿粑用早稻米为原料,早稻米质疏松,利于成粉。米在成粉前需经清水浸泡,晾干后人工石磨碾成粗细适中的米粉。做粑前用铁锅炒出米香,磨粉后再下温开水调成弹性透明的熟面,做成的蒿粑米香、蒿香,原味自然。

进了腊月门,肥猪忙进盆。腌制腊肉是中国很多地区自古的风俗食习,由于通常是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肉”。皖中一带自古就有做腊肉的风俗,做蒿粑放些肥腊肉丁,蒿粑油香四溢,咸淡适中可口。

蒿粑的做法也是有讲究的,如果缺少技巧,做出的蒿粑既不好看,也不好吃。蒿粑分清蒸和油炸两类:清蒸即把做好的粑粑放在笼中蒸熟就可以吃了,油炸则需贴锅油以炕,宽油为煎,满油可炸,至色金黄为美,外焦内软,焦口香鲜。

□文/郎章正

新闻推荐

丁宗伟:勤学上进返乡实现创业梦

2015年,丁宗伟从合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本来有机会留在其实习的安徽兰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但是在丁宗伟的心中,有一个不...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