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丰收百姓乐
◆本报记者刘辉陈振伟本报通讯员赵国勤文/图
眼下,正是收获百合中药材的黄金季节。
8月10日上午,记者慕名来到皖鄂边陲重镇的弥陀镇界岭村采访,正赶上这里是收获百合的第一天。
冒着高温酷热,三十多位村民正在忙着挖百合、摘百合、过秤、装袋、上车,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今年种植的百合面积有98亩,每亩租金400多元,涉及数十户农户。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栽种,现在已经成熟,前后大约要收获一个多月。”承包这片土地的霍山县客商刘旭东告诉记者。
“目前,百合的市场行情有些波动,每斤价格在四块钱左右,每亩产量可达2000多斤,亩均产值一万元上下。从这一点来看,种植百合的效益明显要比种植水稻强多了。”
“今年只是试种。明年村里计划与刘总合作,种植200亩,并采取由合作社+基地+能人+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既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又有效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界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章学斌看到今年的百合喜获丰收,对扶贫工作更加充满了信心。
“在百合种植的技术上有专家指导、在销售上实行订单收购,大力发展百合特色产业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山村处处交通方便,水泥路四通八达。大卡车直接开到了田间地头,满载着新鲜的百合就可以及时运往各地,成为食客的美味。
不仅如此,这种丰收的喜悦同样写在了汤泉乡朱弯村老百姓的笑脸上。
8月10日下午,当记者走进朱弯村40多亩的百合种植扶贫基地时,只见这里三五成群的村民埋头苦干,挥锄挖的、细心摘的、提篮装的、用肩扛的、推车拉的,农村少有的集体劳动场景顿时在这里得以体现。
在炙热的阳光下,地里的热气格外冲人。但村民们凭着一股勤劳的韧劲和淳朴的秉性,毅然个个精神抖擞,不叫苦不叫累。只见人人汗流浃背,湿透了衣衫,晒黑了肌肤,劳动的本色在这里得到写照。
“村民们挖百合是按照每百斤三十元来计报酬的,一天下来能有100多块钱的收入。由于天气炎热,加上确保百合的新鲜程度,只能早晚收摘。”村民胡双荣摘着结实圆润的百合,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爽朗地与记者交谈着。
“今年种下的42亩百合,是通过村里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包给村民斯龙华种植的,预计产值可达30多万元。除去土地租金、村民务工等10多万元的成本外,纯收入能有20多万元,村里还可以有收入分成。”朱弯村总支书记朱书法告诉记者。
在夕阳的映照下,一颗颗百合禾苗被翻挖开来,满地的白色百合显得十分耀眼,宛如无数的珍珠洒落在山村田野。望着这丰收的场景,似乎十个月前那满野翠绿的百合苗浮现眼前,并孕育了丰收的希望,结下了殷实的硕果。
新闻推荐
霍山县诸佛庵镇小堰口村地处诸佛庵镇西部,深居“万亩竹海”景观内,几年来,该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绿化、亮化乡村面...
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霍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