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能人才扩量提质,为打造制造强省提供人才支撑——民工大省如何蝶变

安徽日报 2018-06-04 09:43 大字

本报记者 田婷 范克龙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技能人才。出台支持技工大省建设10条政策措施、将“新技工系统培养”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实施精准技能培训计划……近年来,安徽省强化才智支撑,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变、推动技能人才扩量提质。2017年,全省新增技能人才34.3万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增至465.5万人;今年1月至4月,全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1万人,培养技师1067人、高级工1.1万人,技工大省建设迈出坚强有力的步伐。

“以往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培养的人才企业不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培养不了”

强调知行合一、深化校企合作,技工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规划紧密结合

“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在阜阳技师学院的校园内,这幅标语格外醒目。

5月下旬,记者走进阜阳技师学院电梯维修专业的实训课堂,果然如同进入工厂车间:只见室内摆满了一台台电梯模拟操作系统,三五成群的学生正在认真给电梯排查“故障”;教室外就是两部实训电梯,从侧面可以清晰地看到电梯内部构造。

楼宇自动化专业学生徐文化今年17岁,他对上课很是期待。 “老师讲完了知识,我们就可以动手操作。对着真正的电梯操作,感觉学的特别快。”徐文化说。

“以往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培养的人才企业不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又培养不了。”阜阳技师学院总务处主任陈伟介绍,针对这种供求错位,学校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在课程安排上,实训与理论课的比例由原来的5:5调整为7:3,进一步加大实训比重。

动手能力强了,学生自然成了“香饽饽”。“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订。”陈伟介绍,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后与20多家本土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在校投资超1.5亿元,学校每年培养、输送各类技能人才三四千人,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

六安技师学院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将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规划紧密结合,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去年,该院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新开设3D打印技术、烹饪专业、通讯网络和工业机器人4个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设置26个专业,品牌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去年,我们与德国一家职业教育集团举办了 ‘机电一体化中德合作班\’,首次引入项目制教学法,一学期完成两个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用到哪些知识就学习哪些知识,项目完成了,这学期该掌握的几门课程知识也都覆盖到了。 ”六安技师学院副院长姚运林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安徽省技工教育发展势头强劲,但仍然面临一些瓶颈,如优秀师资力量缺乏、办学投入和实训成本过高等。

“没有大型装备,很多专业就开不起来。不少高端设备采购成本高,技工院校难以承担,比如一台五轴加工中心动辄上百万元,一台电梯设备要几十万元。 ”陈伟告诉记者,眼下,一些技工院校索性不进行重资产投入,开设计算机、茶艺、高铁服务、美容等投入较少的专业,而无人机、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高端制造领域,由于投入大、教学成本高,不少院校无力开设。

“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来完成。由企业出技师、出设备,甚至直接把生产线搬到学校来,可以大大减轻学校采购高端设备成本,也便于学校更好地围绕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陈伟说。

“企业需要大量高级技工,但从社会上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打造本土化技能人才团队迫在眉睫”

创办“职工大学”、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5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霍山应流集团的职工大学时,航空发动机班正在上课。记者透过窗户往里看,老师在讲授“启动/点火系统”,30多名学员有的凝神听讲,有的奋笔疾书。不少学员的桌上堆放着厚厚的学习资料。

应流集团是安徽省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核能材料、核电装备、“两机”高温合金材料等高尖端产品。

“企业需要大量高级技工,但从社会上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打造本土化技能人才团队迫在眉睫。”霍山应流职工大学负责人告诉记者,2002年10月,应流集团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创办了职工大学,建立起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以解决铸造业高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

应流职工大学自创办以来,已举办全脱产铸造专业班3个,企业管理班1个,机械制造班2个,热处理及焊接班1个,核电质保班1个,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班2个,半脱产班2个,共计540人。“学员中既有企业在岗职工,也有从社会招收的人员,毕业学员大多都成为了应流集团的技术技能骨干。 ”霍山应流职工大学负责人说。

5月下旬,记者走进阜阳金种子酒业酿酒分公司酿酒车间时,工人们正在将发酵后的酒醅上甑,酿出的白酒从管子里汩汩流出。

丁鹏飞是酿酒厂的一名酿酒师,2009年毕业后进入金种子酿酒车间,跟着老技师学习酿酒,如今徒弟也变成了师傅。

“酒醅下到池子里,同样1000公斤粮食,老师傅能酿出四五百公斤白酒,新学徒可能只酿300多公斤。”回忆起当初跟着师傅学酿酒丁鹏飞记忆犹新。刚进厂半个月他就掌握了酿酒原理,半年后便可以熟练操作。但原理清楚了,流程掌握了,不代表就能酿出好酒。酿酒讲究多,想要保质保量地酿出好酒,既要有老师傅的口传心授,更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经验。

“白酒酿造属于传统工艺,核心在于技艺的传承。 ”金种子酒业酿酒分公司经理彭兵告诉记者,为保证酿酒工艺传承,每批新引进的员工都被安排至技能水平较强的班组,与班组成员签订师带徒协议。通过这种培养方式,让新员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酿造的传统工艺和操作要领。

在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青蓝工程”让记者眼前一亮。

“所谓青蓝,就是培养青年蓝领,也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寓意。 ”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陆邦祥介绍说:“公司对每个工种的员工都进行在岗集中培训,同时还开展多能工培训,培养员工技能多样性。目前,技能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 ”

“大师工作室”是博微长安实施“青蓝工程”的抓手。5月中旬,记者走进企业的“王勇技能大师工作室”,只见工作室里整齐摆放着20多台电脑。“这些电脑可供学员学习编程画图。同时,大家还可以在工作室进行头脑风暴,合作解决工作现场中发现的问题。 ”王勇说。

博微长安精密加工分厂数控组组长程远一直在大师工作室学习。 “前段时间,我们需要用铝合金材料做一个不规则曲面的镜面。这样的工件过去只能手工制作,这次我们和师傅一起钻研,通过一台数控加工设备将镜面做了出来,特别有成就感。 ”程远兴奋地说。

“以前企业是季节性招工,现在几乎是常年招工,焊工、钳工尤其紧缺”

技能等级与收入挂钩、提升员工福利,有了长效激励机制才能让技工干劲十足

5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合肥世纪精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厂区门前张贴的招聘广告异常醒目,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招工。

“以前企业是季节性招工,现在几乎是常年招工。焊工、钳工这些技术工种尤其紧缺。 ”合肥世纪精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科长夏程呈告诉记者,公司现有60多名技工,仍需补充30多名才能满足生产需要。

在夏程呈看来,“缺技工”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常态。 “技工收入并不低。以焊工为例,一般初级工月薪四五千元,比公司刚进来的大学生工资还高,但是一些年轻人认为太辛苦,不愿做。现在厂里的技工平均年龄都在四五十岁,年轻人很少。 ”

为了吸引和留住技术工人,这家公司加强了内部培训,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技工通过不断提升技能增加收入。“企业每年组织一次技能考核,合格的技工将获得技术等级提升,技工共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5个等级,技能等级与收入挂钩。 ”夏程呈说。

孙讯是一名有着10年工龄的焊工。他平时善于钻研,经常进行发明创造,现在已经成功晋级为高级工。 “之前我是中级焊工,年收入6万至8万元。通过了高级焊工考核后,年薪超过10万元。 ”孙讯高兴地告诉记者,靠着焊接这门手艺活,他两年前就在合肥买了房。

在应流集团,对于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企业给予相应的技能等级工资和岗位津贴。

“企业对获得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初级技师、中级技师、高级技师的员工,每月分别给予150元、300元、400元、800元、1000元、1800元的技能等级补贴。 ”霍山应流职工大学负责人告诉记者。

完善的考核机制让技术工人干劲十足。

在阜阳金种子酒业酿酒分公司,酿酒师丁鹏飞告诉记者,公司将酿酒师分为15个等级,每年组织一次技能考评,每提高一个技能等级工资相应增加三四百元,最高等级的酿酒师工资比董事长还高,“我现在是高级技师,相当于9级酿酒师。和刚进公司时相比,月薪增加了两三千元。 ”

彭兵介绍说,公司定期对酿酒车间班组及员工进行考核评价,对先进员工、先进班组进行奖励,依据技术等级给予酿酒人员相应补贴。有过硬技能水平和较强责任心的员工,还可以晋升班组长等管理职位。

除了通过收入增长激励,很多企业也在不断提升员工的福利待遇。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如今仅仅靠高薪不一定能留住人,不少90后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福利待遇越来越看重。为此,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福利,包括为员工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年休假等,考核优秀的员工还能参加公司组织的免费旅游。

“尽管我们下了很大力气,但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实施创新举措、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支撑,“省部共建”推进技工大省建设

技工大省建设始于2017年。当年,省政府出台支持技工大省建设政策“10条”,省人社厅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实施细则“40条”,推出建立职业培训奖补机制、开辟技工院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道”、促进技能人才校企定向培养等创新举措;省财政全年拨付9.56亿元用于技工大省建设,其中从省级就业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7.31亿元用于职业培训补贴、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占就业补助资金总量的30.8%。同时,安徽省发挥扶贫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主动促就业作用,集中支持贫困劳动者、企业职工等重点群体培训;设立技工大省建设专项经费,对各类专项资金支出范围之外的项目进行兜底保障。

相应的,各市也积极出台加强技工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六安市对技工大市建设若干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并明确各项任务的承办单位及联系方式。 “这样一来,有相关需求的劳动者、企业,就可以对照着政策解读找到对应的承办单位,提高办事效率。 ”六安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孔庆好说。

今年以来,安徽省持续推动人才队伍增量提质。来自省人社厅的信息显示,1至4月,全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1万人,培养技师1067人,高级工1.1万人。

“尽管我们下了很大力气,但当前人才工作与形势要求仍有差距,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能够完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人才总量偏小,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专门行业人才相对紧缺。 ”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刘晓燕说,接下来,安徽省还要在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上下功夫,奋力推进“技工大省”建设,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5月8日,省政府与人社部在合肥签署《共同推进安徽技工大省建设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在加快发展现代技工教育、着力构建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推进安徽技能人才振兴、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支撑、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技工大省建设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合作。

“人社部支持安徽省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具备条件的工程技术类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可申报工程系列相应级别的职称评审,并按规定落实相关待遇;支持安徽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国家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发展等项目,力争有更多单位纳入国家项目库。 ”刘晓燕告诉记者,“‘省部共建\’将推动安徽省由劳动力资源大省向技工大省跨越,实现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变。 ”

新闻推荐

“创新”跨越 “智造”未来 开放创新的安徽正在加速前行

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5月刚刚在安徽合肥顺利举办。安徽,这个曾经的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如今已跨...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