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孩子”使出脱贫“幸福计”

农村大众报 2020-02-13 16:40 大字

1月31日,大年初七,高连成戴上口罩,“偷偷”溜出了家门。把8个月大的孩子、一堆好像永远干不完的家务,都扔给妻子,年三十才回到家的他有些心虚。可不进村又有些不放心,“不能让贫困户刚脱贫就被疫情击倒,无论如何我要去看看。”高连成说。

高连成是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最初,他不想接这个活——人家驻村书记都三四十岁,阅历经验丰富,而他,一名90后,要啥没啥。

高连成是被“忽悠”到村里的。“都说年轻人有闯劲,脑子活,敢想敢干,一通夸奖,我就来了村里。”作为沂水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的驻村干部,小高老怕自己进了村压不住阵,脱贫工作从哪儿入手心里也没数,每每想起都一脑门子官司。

小高怵头情有可缘。王庄村是山东省级重点贫困村,全村户籍人口有637户、1983人,2018年,贫困户数量达100户、142口人,占比15.6%。再看看这些贫困户,70岁以上的80多人,余下的四五十人,不是残疾,就是大病,有劳动能力的没几个。

小高眉头紧锁,王庄村的村民看他也“不顺眼”:“他一个毛孩子,能给村里争取来什么项目,带来多少钱。”村民们把小高掂量来掂量去,“觉得他不够斤两”。

“村民有这想法,说明对政策还不够了解,最重要的是村里缺少见得着钱的产业。”村民态度引发了小高更深的思考。

王庄村位于沂蒙山腹地,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不足,贫困让许多农民心里不舒坦。

小高挺随和,但做起事来却有板有眼。“要想生活好,就得在红色旅游上做文章……”在村里转悠了个把月,小高心里有数了,有时间就和村民、村干部说他的思路:王庄素有“华东小延安”之称,拥有大众日报创刊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八路军山东纵队旧址、孟良崮陈毅指挥所旧址等红色资源,村内建有1处旅游景区——沂蒙山根据地。王庄红色资源丰富,只是开发不足、旅游配套不完善、资金投入缺乏……小高掰开了揉碎了向村民宣传扶贫政策、产业发展方向。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村民赶来凑热闹听一听。

高连成准备发挥特长,带领村民发展红色旅游。“这么多年没‘徇过私’,为了大伙我就破例一次。”文旅中心从中协调,“沂蒙山根据地”母公司追加投资600万元,用于建设沂蒙大讲堂、“红嫂”文化长廊等项目;利用单位“沂水旅游”微信公众号,对王庄村旅游进行宣传推介……小高干劲十足,没想到有的村民却不领情。

“高书记,这事儿靠谱吗?之前就有人在咱这儿搞过旅游,也没弄出什么名堂来。”有村民公开表示反对。

“种地我不如你们,搞旅游你们不如我。”小高和驻村的其他干部一起,争取来旅游扶持资金,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统一粉刷沿街房,修缮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建筑……一项项工作做下来,王庄村获得了“国家级古村落”荣誉称号,获奖补资金300万元。

“转过年来就见到钱了!光农家乐,村集体那年就收入了4.5万元。”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公培建拉起村里的红色旅游,嘿嘿一笑,说,“当初,不少人以为他就是来走个过场、镀个金,回去当官,没想到这根儿就扎在咱村了。”

心里的苦乐只有高连成自己知道,自己一头扎在村里,妻子怀孕、生子,他都没有照顾过几天。

村民于孝珍家,瓦房崭新,门外大红的对联透出喜气。

“俺都九十岁了,没想到能住上新屋。”于孝珍很知足,“一年到头,坐家里,政府就给9000多块钱。”老人说,今年过年,虽然肉贵,她也买了140元钱的肉。

于孝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政府出资帮助她把四处漏风的旧屋改造成了一砖到顶的新房。“老人的收入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扶贫产业的分红。”小高告诉记者,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下一步,当地正瞄准红色旅游、樱桃种植、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

新闻推荐

战疫情护老人 90后养老护理员忍痛给娃断奶

□临报融媒体记者张庆华“孩子没有断奶,我给她断了……”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当沂水县社会福利中心作出封闭式管理的决定...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