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谱写产城融合三部曲奏出新型城镇化最强音

临沂日报 2017-06-07 08:47 大字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中总结出,产城融合不是单一的建房、建城、招商,要转向打造一个创新的生态,聚合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生态圈,这才是一体化的最高境界。如何打造强大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兴城?开发区将品牌化看作是突破口,并做到了极致。

据权威统计,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机械区域品牌以潜在价值214.77亿元上榜全国最具潜力区域品牌三十强。从2012年申请筹建“全国工程机械(装载机、挖掘机)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到跻身百强榜,这是一个以质量、品牌为基石的区域发展规划,折射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实施“产业立区、项目兴区”“科技引领、转型升级”的战略,是其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开发区坚持将质量强区工作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不断增强优势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开发区品牌形象,速度、质量、品牌和效益寻求最佳平衡点。开发区的工程机械产业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从单一企业到一体化产业链,山东临工、山重建机、柳工机械等领头羊带动近60家配套企业,集工程机械六大类整机产品,上百种工程机械零部件产品,十余家生产性物流企业,逐步形成金字塔型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配送到整机装配、市场营销的完整工程机械产业链条,成为全国工程机械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实施质量强区战略。为发展和壮大一批质量过硬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和打造一批叫得响的自主品牌,2012年4月,开发区申请筹建“全国工程机械(装载机、挖掘机)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5月份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同年9月被授予“全国工程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在“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管委会,并下发《质量强区实施方案》,设定质量发展目标,带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我们通过打造独创的新型信息化平台,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财务整体解决方案和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进一步掌握主动权。”山东前沿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永玺说,“企业落户开发区正是看中其优越的营商环境,以及政府对企业品牌打造的高度重视。”

发挥品牌示范效应。开发区围绕主导产品,集中了一批专业化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厂商和物流服务企业,形成了一条“机械零部件生产企业—整机生产企业—服务配送企业—4S店—用户—回收再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政府搭建起了政策、招商、安商、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等服务平台;企业作为区域品牌和产业发展的主体,积极营销,加强质量管理,实现共同发展。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拥有22件中国驰名商标、41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2个省级名牌,同时拥有全国质量奖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1个、市长质量奖20个,山东临工、山重建机2家企业获评“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华夏重工获评“3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8家企业的20个项目获得“临沂市标准创新贡献奖”,6家企业进入临沂市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名单,1个省级文明市场、3个市级文明市场,1个中国地理标志。如今,创品牌、创名牌已在开发区蔚然成风,品牌战略正在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一个高端人才荟萃、创新创业更活跃、产业集群更发达、品牌名品叫得响的创新之城正在崛起。

开发区产城融合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产城融合发展全过程。以产城融合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应该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

从立区之初即确定生态规划,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到为区域生态划“保护红线”,扎实改善生态环境,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践行生态文明的步伐坚定有力;从全国革命老区第一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联合国工发组织和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国开发区唯一一家“绿色工业平台”,再到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为全国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一块块“金字招牌”,镌刻着开发区践行生态文明的清晰足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发区把生态优先作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运营的第一原则,自觉探索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用心谱写一幅产业强、景色美、社区新、生活乐的美丽画卷。

省内第一大河流沂河、第二大河流沭河、引沂入沭人工运河等7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在223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大地上流淌,滋润着开发区人民。但开发区曾因水而困:污水集中处理率低、雨污管网滞后、工农业用水污染严重等“病症”损害了这里的大小“水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实质性地改变现状。为推进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开发区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采取城市管网改造、污水全面截流、新增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置场所,提高入区企业“生态门槛”,推广清洁生产,实施中水回用等措施,对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回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综合解决水污染问题。

玉白河、彭白河、解白河流经开发区3个街道102个村庄,是泄洪、饮水、灌溉和解决附近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用水的命脉。2012年,开发区投资17.25亿元,启动了内河生态修复工程,4条内河与沂河、沭河、引沂入沭运河一起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现在,李公河治理完工,获批省级湿地公园;玉白河、彭白河、解白河经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生态补水、植物配置等多重措施,已然变成水清景美、岸绿路畅的景观长廊。

与“七河治理”同步,开发区率先引入“绿道”概念,邀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沿河配建74公里的慢行绿道,提供公共自行车,设立驿站供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目前已建成的31公里绿色生态通道深入开发区腹地,穿越玉白河、彭白河、解白河三大流域,移步换景、绵延不断。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产业根基,开发区跳过“工业独大”的传统发展套路,以生态本底为“杠杆”,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让环境特长与产业优势齐头并进,直接迈向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

西部沿沂河,对皇山东夷文化休闲旅游区进行改造提升;依托F1水上运动中心,打造水上运动之城,发展多元水上赛事。

东部沭河区域,响应全市打造“沭河-马陵山”风景区、构建蒙山沂水大旅游格局战略部署,开发区启动了以高档次生态旅游、绿色生态产业、休闲养生产业为重点的东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

进一步解析开发区“生态立区”这个样本,以人为本,打造日益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为三次产业的充分联动和完美融合提供了契机,也是开发区率先站上生态文明制高点的关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发区农民从花农果农变身观光大棚企业主,拥有了更广阔的增收致富空间;在产业格局调整中,苛刻的“生态门槛”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为开发区居民实现就业发展和环境持续改善提供有力保障;在区域环境治理中,通过“七河治理”等举措,将城乡一体化的成果推广到开发区全域的每个角落,让25万居民生活在一个现代化大花园中。

按照以人为本、精明增长、绿色低碳、产城融合理念,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分别为25%、45%和30%,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新闻推荐

关爱留守儿童

近日,情系沂蒙老区共圆求学之梦———计生关怀蒲公英关爱计生贫困家庭公益行动暨红会福娃娃助学基金捐赠仪在沂水王庄中学举行。在仪式中,山东法制报社、济南红会医院联手为20名留守儿童每人资助10...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