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沂水:“旅游+乡村”,瓦屋柴门可变金

大众日报 2016-05-13 12:13 大字

△沂蒙群崮△泉乡人家农家乐■阅读提示

沂水,在我们的记忆中,“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都与这个名字有关,她们让沂水在中国现代革命史诗中增添了许多难以忘记和抗拒的魅力。“沂蒙”这两个字就足以说明沂水的地位,蒙山沂水穿越历史时空,从革命战争年代传来的深厚情怀,深深吸引每一位关注沂蒙老区发展的目光。

沂水从革命的战火中走来,如今,它又一次走在改革的前沿,创新着发展机制,在难忘“乡愁”的记忆和情愫中,以乡村旅游为基础,以“旅游扶贫和扶贫旅游”为引领,惠及一方百姓,让这里的人们不再贫困,享受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安康。

□于鹏许俊山

创新模式

努力实现由“黑马”向“凤凰”的嬗变

沂水县坚持“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以旅游为引领建设城市、布局乡村、发展产业、训练思维、创造文化、展塑未来,抢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机遇,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旅游+”思维创新产业间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打造六大旅游板块,推进精品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休闲度假体验产品,以个性创造增强游客心灵体验,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加快旅游由景点时代向全域时代迈进,实现由“黑马”向“凤凰”的嬗变,树立“山东好客·沂水情长”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加快实现“上有天堂,下有沂杭”的沂水梦想。

在沂水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中,“旅游+”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首先,沂水旅游探索出深耕“旅游+新型城镇化”新路径。把特色小镇建设当做景点来打造,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态环境,扩大就业渠道,形成功能多元的复合型区域。

其次,沂水放大了“旅游+生态”绿色效应。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旅游的最大资源,住建、林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运行协作机制,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河道治理、污水处理、美化田园、彩化工程等环境美化工程,重点对旅游环线、沂河两岸城区段及跋山湖周边、峙密河流域、马莲河流域等区域进行扶持打造。

再者,区域实施了“旅游+扶贫”富民工程,让老百姓真正成为了该工程的受益主体。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积极对接上级扶贫政策,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同时,拓宽“旅游+新业态”发展空间。近年来,沂水积极引进养生康体、自驾车营地、低空崮群游览等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钓鱼比赛、自行车赛、徒步节、马拉松等体育旅游,丰富体育休闲产品内涵。

最影响产业发展的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沂水的例证就充分展现了自身“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大对红色文化、沂蒙文化、民俗文化、崮群文化、春秋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的整理发掘力度,讲好“沂水故事”,不断发挥出文联、书协、美协、作协等文化界的职能作用,做好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文章。

另外,沂水充分发挥出“旅游+互联网”的平台优势,不断加强与同程网、携程网、驴妈妈等专业电商网站合作,开设沂水旅游网络旗舰店。有的放矢,融合、利用新媒体,加快和推动了全县干部群众关注沂水旅游微信公众号,形成沂水旅游形象的“大人气”。

创新“旅游+金融”融资模式,更好地服务沂水的旅游产业发展,是沂水探索出的经营新思路。沂水旅游局不断积极推进旅游项目PPP经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建设,发展旅游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

精准开发

力求瓦屋柴门抵万金

扶贫的根本出路在于找到贫困农村的比较优势,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改变产业形态。

沂水县主要领导人说,资本要素的贫乏,直接导致生活的贫困,使农民陷入“因为穷、所以穷”的怪圈,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能够将农村独特的山川风物资本化、要素化,凸显出农村独有的比较优势,并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扶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就需挂图作战、靶向治疗。”沂水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何长平说。沂水县明确了“2017年基本脱贫、2018年巩固提高、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三步走战略,为适应脱贫攻坚需求,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政对扶贫开发的扶持力度,2016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贷款贴息500万元。

同时,沂水县全面推行“四帮”,切实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帮”即为:联户干部结对帮脱贫,确保全县7.68万贫困户,每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驻村帮脱贫,力争每个村都能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至少有1项增收产业项目;部门单位联村帮脱贫,每个县级领导干部蹲点联系1个乡镇,每个县直部门联系1个重点贫困村,落实行业扶贫政策,确保对贫困村挂包全覆盖;“百企包百村”帮脱贫,从全县规模企业中筛选100个功勋企业与100个贫困村直接联系,实施“百企包百村”工程,实现“村企双赢”的局面。

思路有了,手段在哪里?结合村落特点,沂水将沂蒙风情旅游景区9个村、夏蔚镇8个村等贫困村连片区域整体进行开发,打造以“乡村记忆”“院落农家”“湖岸渔家、“红嫂精神”等文化元素为特色的主题乡村,发挥集群、规模效应。对位置相对独立的特色村,依托核心景区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6处以上高端民宿村,为景区发展提供配套服务。以桃棵子、四门洞等村为示范,聘请国家级高资质单位高水平规划设计,并在项目、资金、宣传等方面全方位扶持,通过一个个示范村的规范提升,带动面上贫困村的快速发展。

通过旅游业发展,引领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风味小吃、传统手工艺、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沂水带动了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2015年,有4个村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试点,该县力争“十三五”期间,除兜底扶贫人员以外,有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

以点带面

树特色村舍保百姓利益

今年以来,沂水将特色旅游村居打造作为发展乡村旅游、争创5A级景区的重要举措,坚持以“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为理念,着力改造提升了一批旅游特色村。

创新农房入股经营模式,激发农村产权活力,成为沂水乡村旅游的典型。四门洞村紧邻国家4A级景区地下萤光湖。为充分挖掘村内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潜力,镇政府坚持政府主导、能人带动、村民自主原则,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宅基入股、农房入股、农户入社、农社结合等模式,对村内闲置宅基地、房产进行开发利用,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所需土地、房屋等资源要素,实现了农户、合作社互赢。

高点定位抓规划,着力建设特色旅游示范村,是沂水“以点带面”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沂水立足建设沂蒙风情特色村居,房屋设计为青石墙、红瓦房的典型沂蒙小院风格,从窗棂纹饰到室内吊顶,每一个细节都尽显沂蒙特色。在具体改造过程中,选取部分位置优越、条件较好的农房,打造“星空农舍”“铂思民宿”“沂蒙山居”等精品民宿,以迎合游客的差异化需求。

“特色村”打造是沂水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和开发好特色村居,对全县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补充、配套和链接作用。在特色村居打造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各村优势条件,凸显村庄发展特色,做好县域总体规划,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同时,要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做足差异化开发经营文章,对接新常态下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真正让资源效益得到最大化利用,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院东头镇桃棵子村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三面环山,森林覆盖率70%以上,独特的“坪”“崮”地貌,房屋建筑以石墙、石屋为主格调。沂蒙红嫂祖秀莲的故事享誉大江南北,被救战士郭伍士回乡认母送终的感人事迹感动神州大地。桃棵子村针对这种资源优势和全民休闲时代的旅游新型业态,主张在农家小院改造坚持“保留特色风貌、提炼特色元素、铸造特色风情”的原则,重保留轻改造,重装饰轻装修,体现“生态、自然、古朴、端庄”特色,形成与乡村环境协调、富有乡土气息、满足休闲生活需要的和谐统一。

为了更好地体现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该村以自筹、捐助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积极搞好配套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5万元,筹建“沂蒙红嫂祖秀莲展览馆”和“公社记忆大院”各1处,其中,展览馆包括主展厅、影视厅、实物厅,公社记忆大院包括公社办公室、知青点、政治夜校、供销门市等功能区,进一步展现了沂蒙红嫂文化、公社文化。

四门洞村和桃棵子村为沂水乡村旅游发展树立起了典型,也奠定了旅游扶贫模式的基础,让“山东好客·沂水情长”的金字招牌即使在荒僻乡村也熠熠生辉,这是一个样板,更是旅游扶贫的本质,正如《孟子》所言: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急,民之所急,我之所行。

新闻推荐

沂水县为贫困老人赠送意外伤害险,沂水县为贫困老人赠送意外伤害险

本报讯 近日,沂水县召开为贫困老年人赠送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将市老龄办分配的5700个银龄安康保险名额,全部赠给贫困老人。会议还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级慈善事业对老年人意外伤害...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