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11万城乡学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先进的实验室……如今,走进沂水,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安全舒心的地方是校园;无论是乡镇驻地学校,还是偏远山区的教学点,校校都有崭新的教学楼、舒适的学生公寓、明亮的食堂餐厅和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沂水县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不遗余力,全县11万余名中小学生共享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让学校成为乡镇最好的建筑
“前些年,村里条件好的,都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城里念书。现在,农村学校也盖起了新楼房,教室里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一样不少,农村孩子转学进城读书的越来越少了。”院东头镇永富庄小学校长张之龙如是说。
近年来,沂水县委、县政府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在深化教育改革、保障教育投入、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初步形成了教育与其它各项事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
特别是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来,沂水县把公共财政支出的47%投入了教育。仅2014年一年,就投资10.7亿元对县城3处高中和全县义务教育阶段179处中小学校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投资1.07亿元实施了高标准数字智慧教育工程,实现“三通两平台”全覆盖;投入2784万元将教学仪器和设备、音体美卫器材一次性配备到位。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或超过了省级办学标准。
在沂水县委大院最显眼的位置,立着一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大红榜”。该县把学校建设项目纳入对乡镇、部门绩效考核的重点进行公示。正是在这强有力的推动下,该县已基本完成所有学校建设任务,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包括教学点)全部建起了操场、餐厅,大多数农村学校有了体育馆。
全面提升教育“软实力”
“我们不仅要给每所学校配齐先进的教学设备,还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为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沂水县教体局局长郭春录说。为此,该县在扩大教师编制的基础上,将90%以上的新聘教师输送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打开城乡师资交流闸门,畅通城乡教师交流渠道,2014年全县有122名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157名农村教师到城镇学习交流,实现了优秀师资的共享。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群体,是教育赖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为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该县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设立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和拔尖人才特殊津贴;建设教师周转房,不断改善教师居住条件;加大优秀教师奖励力度,每年拿出200万元,评选表彰一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树起全县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标杆。县财政还每年拿出300万元,利用3年时间引进15名左右市级以上优秀教育人才,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形成全县教育人才资源优势。
关爱特殊群体 保障教育公平
“留守流动儿童是学校大家庭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特别的关爱。”沂水县第三实验小学校长彭彦新说。该校建立了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帮扶、帮教制度,实施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课堂提问、家校联系、参加活动、教师会商、困难救助等8项优先帮教措施。学校还开发试点了四大类20多个特长课程,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心灵氧吧”,为留守流动儿童搭建健康快乐成长的平台。
为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该县大力实施特殊群体关爱工程,保障教育公平。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帮扶体系,对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帮扶;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措施确保残疾儿童享受同等入学待遇。全县所有中小学对进城务工子女开放,形成了小学、初中衔接的九年接纳务工子女教育体系,实现了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无障碍。截至目前,该县85处学校开展了全纳教育,共有300余名教师对119名残疾儿童进行送教上门,278名残疾儿童在126处学校随班就读,实现了7至14岁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零拒绝”。
目前,沂水县一座座美丽的学校,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沂河两岸,熠熠生辉,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敬 贾佳 张晓燕
新闻推荐
共产党员微信、易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的思想理论的新载体,在宣传中央精神、服务广大党员群众、推动党建工作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日,沂水县高庄镇积极响应要求,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对共...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