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相机记录沂蒙传统民俗
还记得儿时的泥哨吗?你知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出处吗?而钉马掌、软壶匠、投犁、手绣……这些传统的老手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已经很少存在了。“文化的遗落,不能成为社会的损失。”今年42岁的沂水县居民闫方勇,为了抢救式拍摄、整理这些传统的老手艺、民俗民风、传统建筑、美食等内容,七年来,他自费跑遍了沂水所有的乡镇几乎每一个村庄,拍摄、整理了90多组摄影图片以及相对应的文字介绍。
说起这件事,闫方勇说,七年前,儿子不小心打坏了一个碗,于是他就教育儿子说,“搁在从前,破碗锔一锔还是能用。”“什么是锔碗?是不是用‘哥俩好\’粘起来呢?”儿子疑惑地问。看着孩子求知的眼神,闫方勇决定双休日带着孩子到乡下找找这样的手艺人,让儿子亲眼见识一下。
哪知道,闫方勇跑了三四个乡镇,打听到的消息不是这样的老手艺人早已去世,就是已经一二十年不干了,而“货郎子”、“软壶匠”、“银匠”等老手艺也早已多年不见。这次寻访让闫方勇意识到,对于这些老手艺,若不趁着现在多留一些影像资料,后人将永远无法再见识他们的真面目。
从那以后,每到节假日,闫方勇就开始了走街串巷的生活。几年下来,他走过近百个村庄,拍摄记录过太多的民间老手艺人及民俗民风的故事。其中“戗剪子磨菜刀老赵”上传到网站的点击量近50万次,并被中央电视台以图文播报的形式播出。“钉马掌”、“锔盆子锔碗”、“裘皮画”等十数个老手艺人的故事和“大峪送火神”的民俗纪录图片,在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刊登。“耄耋采药人”还获得腾讯网组织的摄影二等奖……
寻访拍摄过程中,“为了让乡土文化最大化地客观呈现,就不能让人觉得我这个摄影者是局外人。”闫方勇说,他就告诉对方把他当成是空气。这是闫方勇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的执着也感动了许多老手艺人,为了重现当年的工艺,老艺人们拿起早就生锈的铲刀、锤头、拔丝扳等工具,重温一次自己手艺的辉煌,老艺人们也将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行业秘密和盘托出。
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天气里,闫方勇“三顾茅庐”到一位做泥哨的老手艺人家,去探访泥哨“吹姐儿”的音律,老人深受感动,不顾自己手指骨折的疼痛,硬是坚持着现场示范了泥哨的做法,让他记录下“投响”这一关键技术活的影像,并录下了“吹姐儿”的乐章;沙沟一位67岁的软壶匠人,从压锡板、下料、“三打三焊”到成型,全套工艺演示了一遍;许多集市上的打铁匠告诉闫方勇“大红炉”这一行的秘密,让他知道了“金銮殿上也·有铁匠三铲土”的故事来历……
时至今日,闫方勇手里掌握的关于沂水传统的老手艺、民俗民风、传统建筑、美食等内容的图片、文字越来越多,于是,他筹备出书,并办个人展,希望让更多的人能了解乡土文化。
记者车少远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10日讯 (记者朱武涛 通讯员郝建明代科学) 沂水县青年王某酒后回家,认为路边停放的三轮摩托车影响自己走路,竟然上去就对车主进行殴打,并将劝架的二人打伤后逃离。12月8日王某被民警抓获归案...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