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岁,恰是创业好时光
编者按在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返乡创业,什么样的人最合适?返乡后,选择什么样的创业项目?创业中还有哪些困难和障碍?本报将目光对准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输出镇——沂水县杨庄镇,采访那里的回乡创业者,实地感受他们创业的理想与现实。
“打工打工,到头一场空。”这是很多老一辈农民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于是,一些经过进城打工磨炼,有点技术、有点资金、有点办厂能力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创业。
三四十岁的
成创业主力军
迎出来的这位中年人,皮肤黝黑,身材敦实。张本华,1968年生。2009年,他辞职回乡栽种蓝莓。在他的带动下,一个2000多亩的蓝莓现代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张本华是杨庄镇众多返乡创业农民工中的一员。杨庄,位居四县市(沂水、莒县、诸城、安丘)接合部的一个山区镇,全镇农村人口5.68万人,登记返乡农民工1200余人,占全镇输出劳动力的8%。
张本华家在杨庄镇大罗张村。全村480户人家,300多人在外打工,现在回乡的有62人,其中创业的有42人。这些人中,35岁至45岁的占了八成。
和大罗张村的情况基本相似,记者走访的其他几个村,回乡创业农民工的年纪大多集中在40岁左右。这些人,在外面打拼多年,经历了市场环境的熏陶,有很大的创业热情,而且大都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开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近几年,在家庭、就业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回乡。
善疃村的郝连福,今年45岁,2010年回乡,目前在老家善疃村开着一家旅行用品加工厂,效益还不错。“在外面干了10多年,连地都不太会种了,手头又有打工攒下的一点钱,不创业又能干什么?”
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年轻人也逐渐开始返乡。7月12日,32岁的张彦波给张本华打来电话,询问村里蓝莓农业园的事。他现在宁波一家企业打工,除去吃喝,年收入三四万元,感觉不如回乡创业有账算。
七成左右
从事种养业
大罗张村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中,种蓝莓的有30多户,搞养殖的有6户,还有6户搞板材加工。
大罗张村的蓝莓种植在2009年前只是小打小闹,直到镇上引进一家公司后,当地的蓝莓产业才获得突飞猛进的扩张。“蓝莓附加值高啊,我还计划着建冷库、加工厂,做成干果,那附加值就更高了!”最早开始种植蓝莓的张本华神采飞扬。
正是凭借这个蓝莓产业园,大罗张村吸引着本村和周边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
“部分地是流转来的,除去地租多少还能赚点。”7月13日,四官庄村的吴学福谦虚地说。外出打工多年的他,2012年回乡,进行大棚育苗,年收入10多万元。
据调查,杨庄镇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七成左右选择种养业作为创业的起点。这与其说是一种回归,不如说是一种跨跃。这些人经历过“农村—城市—农村”的历练,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到“创业者”的蜕变。“过去就是种点小麦、玉米、花生什么的,现在不论种还是养,都是从事附加值高的高效农牧业。”镇委委员刘兆伟说。
东寨村的任树明,打工回乡后,2011年和5户农民成立了集蛋、肉鸡养殖、产品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
今年春天,张本华利用蓝莓产业园的地势,修了两个池塘,他琢磨着,要把产业园建成一个集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他还筹谋在当地建一个蓝莓交易市场。“到那时,大家都不用出去打工了,装车、搬运,还有销售,都需要人。”
一个山区乡镇,因为这样一群人的回归,得以转型升级。这几年,杨庄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了蓝莓、中药材、木产品加工等产业,成立了家庭农场,创办了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传统农村注入了现代化的基因。
目前,以返乡农民工为主体,全镇共组建小型企业32个,发展致富项目108个。
新闻推荐
苹果刚上市,价格便大幅回落,愁煞不少果农,孙焕国却一点也不着急。有人说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孙焕国种的苹果还没到盛果期,压力自然比别人少得多。但孙焕国不这样看。他认为苹果已经...
沂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