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事情自己干——— 记杨庄镇下马家泉村党支部书记马庆勇
□本报记者 徐国明
一个只有112户村民的小村,自从2011年村“两委”换届后,先后硬化村内、村外道路2200多米,共计8000多平方米,整修生产路1000多米,垒砌边沟和排水沟1200多米;栽植樱花286株、百日红100株、法桐350棵,修建文体广场400多平方米,建设藏书8000多册的农家书屋,粉刷墙面4000多平方米……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村里的带头人——— 村党支部书记马庆勇。
没钱 大家一起捐
2011年4月6日换届后,交接现金账时,账面只有2.7元钱,外债却达6万多元。村里一穷二白、交通不发达,唯一一条1000米长的出村路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里“三堆”到处摆放,鸡鸭乱跑。“刚当上书记的时候,我也是整夜睡不着觉,但是村民把咱选上来了,那就坚决不能辜负他们的心意,就得为大家服好务,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马庆勇说得斩钉截铁。
路难走,就要修路,可村里没有钱,怎么办?村“两委”首先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在会议上推选出了村民代表,在第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上一致通过第一项工作就是硬化大街,没钱大家捐,全村70周岁以下的全体村民,包括在村常期居住的户口不在本村的非农业人员,每人每年100元,分3年完成村内街道硬化。捐款开始后全体村民积极性很高,共收到捐款110600元。“我们仅用18天时间就完成村内街道硬化,没想到3年的街道硬化计划这么快就全部完成,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村民吴大娘高兴地对记者说。
用工 全村齐上阵
修路钱可以捐,用工怎么办?通过召开“两委”成员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议商议,决定实行村级基础建设用工,简称“基建工”,按现在的一事一议叫法应该是筹资、筹劳,会议决定按18周岁至70周岁(不包括残疾人,在校学生),每人每年5个基建工,这5个工时是义务的,多干了每个工时按20元计算付钱,不干或干不够的按每个工时20元上交集体,每年结算一次,会后把这一制度张贴到公开栏内,并通过喇叭宣传了出去,这就是基建工的形成。
2013年,下马家泉村继续完善“基建工”制度,采用动态化管理,先收工票进行核算,每年3月30号结算,按当年度所用的实际工数除以应干基建工的人数核算,用工多了就每人多摊,用工少了就少摊,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张榜公示期一到,喇叭一喊,村民就到村办公室结算,每年分2次收取。通过几年的努力,“义务基建工”制度日趋完善。村民看到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高了改造家园的积极性,安路灯、建广场、修边沟、硬化路面、修建文化墙,面对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百姓干的活越来越多,百姓的热情反而越来越高。“村里有活咱就干,既锻炼了身体,又改变了环境,出点力也高兴。”这已经成为所有村民的共识。“以前道路难走环境差,年年没有大变化。现在出门全是水泥路,通过文化墙的宣传,走到哪都能接受到新文化,晚上有路灯,到健身广场跳上个把小时广场舞,精气神儿自然也来了,一天的疲劳感顿时也就没了。”村民马传富笑着说。
通过几年的努力,下马家泉村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区级先进单位,杨庄镇实绩工作突出单位、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村等多项荣誉。
书记感言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觉得村这一级其实就是一个服务机构,最重要的事就是为村民服好务。治理一个村就像管理一个大家庭,“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为村里的建设出了力,村“两委”就会为你服务,而且要加倍地服好务。以后就希望住在环境优美、村民富裕的村里,然后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服好务就行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张华)近日,莱城区杨庄镇10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就个人一年来履行廉政职责情况,向区纪委常委会作述廉报告。这是莱城区将述廉工作全面延伸到基层的剪影。2012年,根据省纪委和市纪委...
沂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