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养殖生态链让牛粪“变废为宝”
走进沂水县四十里堡镇连家湖村东盛奶牛养殖场,映入眼帘的场景与想象中大相径庭:养殖场内宽敞、干净,数百头奶牛或悠闲地吃着草料,或卧在地上休息,整个养殖场看不到污染的迹象,闻不到刺鼻的气味。一条生态链在解决养殖污染的同时,也让牛粪变废为宝。
在东盛奶牛养殖场西侧,有一个水泥预制沼气池。“这下面是一个沼气发酵罐,养殖场的粪水大部分都流到了这里。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又解决了该村二十多户群众的燃料问题。”该县农发办副主任孙军伟介绍,“剩余的粪便转运到了位于四十里堡镇的沼气县级服务中心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就轻松化解了养殖场的污染难题。”
在沂水县,除了在农村大为普及的户用沼气外,一个个与养殖场配套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像环保“清道夫”一样与养殖企业相依相存,在解决农村养殖企业环境污染、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进该县沼气县级服务中心,一大片蔬菜长势喜人,与菜地一路之隔便是该服务中心的核心位置所在。“奥秘就在这水泥地板下面的预制水渠里。”原来,养殖场处理不了的粪便以及沼液、沼渣被运送到这里,经过沉淀、净化、分离等一系列环节,原先让人避而远之的粪水转换成了市场畅销的有机沼液肥、沼渣肥。
自从沼气县级服务中心建立以来,养殖场的粪便就成了“抢手货”。四十里堡镇连家湖、邴家庄等周边20多个村养殖场的粪便被一车车地送了过来。
在沼液净化、分离车间,一桶桶的沼液肥相继被分离出来,并被灌装在大小不一的塑料桶中。最终,这些有机沼液肥又被供应到了瓜果蔬菜种植基地。“四十里堡镇本身就是瓜果种植基地,生产出来的有机沼液肥一部分在镇内消化了,还有一部分被转运到马站镇等镇的蔬菜种植基地,而这些小桶的沼液肥则流进了千家万户,用于家庭花草的种植。”孙军伟说,“现在,这种有机肥可谓供不应求,像马站镇姚洼村的蔬菜种植大户都用上了瘾,沼气区域化服务站也在他们村建立起来。截至目前,这样的区域化服务站全县已建成了4处。”
这条养殖生态链让粪便变废为宝的同时,也让农作物秸秆有了好去处。奶牛场按照每吨100元的价格,现金收购玉米秸秆。农民只要将秸秆运到养殖场,每亩地就可以增加200多元的收入。养殖场将收购来的玉米秸秆进行青贮氧化,将其转换成奶牛冬春季节爱吃的“面包”。每到秋收期间,用手扶拖拉机载着秸秆前来销售的农民在奶牛场门前排成了长龙。“往年,农民对秸秆总是一烧了之,让我们防不胜防。现在,秸秆不但有了去处,还能增加收入,农民已经舍不得烧了。现在,村里一个个柴草堆不见了踪影,周边十里八村的农民都争着来这里卖秸秆呢……”孙军伟感慨地说。
不仅如此,在沼气县级服务中心,秸秆固化设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小麦、玉米秸秆和花生壳等原料经过秸秆固化机压缩后,形成了类似于木炭块大小的秸秆压缩块。“可别小看了这些秸秆压缩块,它们的燃烧效率可与煤炭媲美,但释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一种清洁、环保、高效的燃料。”孙军伟说。
近年来,沂水县创新工作思路,立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现代畜牧业园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以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为重点,积极为现代畜牧业园区搞好配套建设,通过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基地”“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等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模式,使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转换生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在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的同时,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同时,结合小城镇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旧村改造等工程,规划实施以户用沼气、联户供气(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为重点的新型能源建设,突出解决了农作物秸秆乱堆乱放、随处焚烧问题,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户用沼气池5.1万处,建设大型沼气工程8处、中型沼气工程69处、秸秆气化站13处、农村户用沼气服务网点69处;发展沼气县级服务中心1处,区域化服务站4处,秸秆压块厂2处,实施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工程2处。 田宝宗 李蒙生
新闻推荐
近年来,沂水县沂城街道不断加强矛盾纠纷排查队伍建设,让干部深入基层,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减少矛盾、化解矛盾。充实力量,强化队伍建设。该街道建立了调解员队伍、义务巡逻队伍、综治协管员队伍、夕阳红...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