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旬老人设计居家养老体系

沂蒙晚报 2015-03-20 23:50 大字

本报3月19日讯 (记者赵辉 实习生秦潇潇) 年逾8旬,本应安享晚年,可今年82岁的退休老干部杨秀莲却“闲不住”,用有限的精力研究起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经过近2年时间的社区走访及调查分析,杨秀莲绘制了一张社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体系示意图。“截至2014年底,临沂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168万;预计到2015年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将达176万人,占总人口的14.6%。”19日,在杨秀莲的家中,她拿着一则印有官方数字的打印材料向记者说起临沂市当前面临的养老现状,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现象。

大约在2年前,杨秀莲所在社区来了一伙专门推销老年保健品的群体,“他们宣传称他们的保健品能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病,还能提高记忆”,推销的时间长了,有不少老年人花高价购买,却始终没有明显的效果,后来才得知保健品根本不能治病,而且购买的保健品在药店中根本没有销售。“难道老年人没有子女的陪伴,就只能上当受骗,充当弱势群体吗?”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杨秀莲开始接触了解有关社区养老方面的新闻,单是从各大报纸上剪下相关的报道便装满了一个小盒。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在临沂市并非陌生,早在去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全市将建立72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规划。那么在杨秀莲绘制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示意图中,有何亮点呢?“一般的日间照料中心确实能把不少老年人聚集起来,但大多只能提供健身、娱乐等相对简单的服务。”而杨秀莲自制的居家养老体系在健身娱乐的基础上增添了三大块内容:老人超市、家庭医生(老年医疗服务)及养老服务团队,体系更加全面,老年人几乎足不出户便能解决一般性的衣食用医等专业服务。

以养老服务团队为例,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老年日常生活服务,与目前流行的家政服务不同,杨秀莲建议开展以家政物业合二为一的服务项目,家政人员挂靠物业或者直接由物业管理。家政物业人员与老年人平时相对近距离的接触,也会给老年人带来更强的安全感、可靠感。如果老年服务人员不够,日间照料中心还可以与本地大中院校合作,通过先期培训,让年轻人也加入到老年服务队伍中,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院价格高、子女工作负担重,老年人养老不容易

专业服务机构不足 保健品市场来“补”

老有所养是每一位老年人所期盼的愿景。很早之前流行“养儿防老”,但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2位成年人可能要供养4位老人和1个孩子甚至更多,这种“241”模式已经到来,年轻人的工作负担有增无减,留给老人的时间并不多。老人如何养老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8成老人更愿“居家养老”

老年人记忆力普遍差,且身体状况相对弱,既然在家得不到全面的照顾,去养老院养老如何呢?19日,记者在人民广场对30位老年人展开采访。“离开熟悉的环境真有点不适应。”赵老先生今年75岁,虽然高血压等慢性病缠身,但他并不认同去养老院。“身体还能动弹,还是在家好,周围也有不少熟悉的老年朋友作伴,而且孩子每天能回家和我聊上几句。”胡老太太同样不愿意去养老院。一番采访下来,超过8成的老人更愿意“居家养老”。

还有一个原因也成为老年人前往养老院的阻碍。“一般的养老院,每个月的费用不低于800元,条件稍好的都得2000多元,生病打针还得另算。”市民张老先生曾经打算要去养老院,但得知服务价格后,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子女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少,不能再为他们增加负担。”张老先生说。“现在能够为老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机构太少了,要么收费太高,要么专业性较差。”在76岁的黄老先生看来,老年人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中,但他并不看好请保姆在家照顾老人。大约2年前,黄老先生的子女为他物色了一个年轻的保姆,可是没过一个月,黄老先生便把保姆“炒”了,“我们的生活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保姆还年轻,干完活就还想出去玩一玩或者干点其他事儿,而且做的饭菜也不是我喜欢的口味儿……”

老人专业用品市场小 大多与保健品挂钩

似乎每一位老年人家中都有各种瓶瓶罐罐的保健品。在市区开源路一家销售保健品的门店内,正对门口的一排座椅上安装了多种类型的按摩器材,有不少老年人正在享受着免费的按摩,还有部分老人正在测量血压。在店内,还能零星看到摆放的瓶装保健品。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只要没事儿,她都会到店内享受免费的服务,和其他老人聊天,也没感觉哪里不合适,而且还能听养生专家讲课,感觉比较有意义,时间长了偶尔也会花几百元在店内买一些保健品,“人家都提供了这么多的免费服务,应该值得信任。”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老社区密集区域,总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健康机构,老人能够在此享受免费的按摩、测血压等服务,成为老年人茶余饭后聚集之地。

然而,临沂市食药监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接到的有关保健品的投诉中,就有不少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所谓的健康服务中心。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时间长了,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选购了大量的保健品,其中不乏假冒保健食品。

政协委员:配备日间托老所,实现“居家养老”

在市政协委员、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李茜看来,国内多个城市正在流行一种新型养老机构——— 日间照料站,它是一种介于专业养老机构和家庭照料之间的新型养老机构,大多由政府或社区出资组建,开展多种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健康、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餐饮服务。相对于针对儿童的“托儿所”,可以贴切地称之为“托老所”。

一般新建的日间托老所的规模,至少设有“四室一课”,即休息室、就餐室(含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医疗保健室、老年课堂。以老年课堂为例,可聘请各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组成公益课堂义工讲师团,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等专题知识讲座和咨询指导。

有了日间照料站,白天老人可以在照料站内上课、娱乐等,晚上则可以各自回家,享受一种既不离家又能集体养老的生活方式,这样既解决了白天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独自在家的难题,又将服务对象和服务资源集中起来,降低了养老服务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

程世光收到社会捐款3000元

本报3月19日讯 (记者张斌)

本报3月13日B1版刊登的《庄稼汉连患重病无钱医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9日记者了解到,目前程世光已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当天收到来自社会的捐款3000元。

家住河东区葛沟镇沙汀村的程世光原本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2002年他被检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社会和媒体的帮助下,程世光到北京做骨髓移植。治疗完成后,程世光与妻子回到家中,面对的除了家徒四壁,还有十多万元的外债。重获新生的程世光一心只想快点养好身体,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夫妻二人又种大棚蔬菜又养花,把挣来的钱攒下来还债。

2015年1月,经医院诊断,程世光又患上食道癌,好在病情还处于早期。在社会和亲友帮助下,又凑了三四万元,17日程世光完成了手术。19日记者了解到,做完手术的程世光已经转到了普通病房。“医生说他恢复得不错,可以到普通病房了。”程世光的妻子于佃兰告诉记者。

沂水县的耿女士看了本报关于程世光的报道,特意联系了于佃兰,捐款1000元用于程世光的后续治疗。另外,当地民政部门也送来2000元的救助金。“感谢社会上好心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不辜负大伙对我们的希望!”于佃兰说。

一房卖二主双倍返还购房款

本报3月19日讯 (记者张慧通讯员闻锐 玉光) 房地产商一房卖二主,第二位购买人到房产局办理房产证时才获知房子早已被卖出并登记,购房人一气之下到法院起诉,希望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近日,临沭县人民法院审结该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一审依法判决解除原、被告所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判令被告房产商限期返还原告购房款35万元及利息并赔偿损失35万元,并承担5400元诉讼费用。

临沭居民王忠自2011年10月起,分多次支付购房款 35万余元,购买临沭县城某商品楼房,所有款项房产商均为王忠出具了收款收据,收据上均加盖了房产商的财物公章。2014年底,王忠在办理房产证过程中得知其所购楼房早在2010年10月已被出卖给别人并在房产局登记备案,车库亦被法院拍卖。今年1月,王忠以房产商“一房二卖”为由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解除购房合同、由被告返还购房款35万元及利息,并赔偿其35万元经济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原、被告未签订书面合同,但原告王忠交付购房款,被告房地产商出具收据的行为证实被告将涉案房屋卖给原告。但被告先于2010年将涉案房屋卖给案外人,买卖合同经政府备案,导致原告购买商品房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因此原告请求解除买卖合同,法院予以支持。最终,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新闻推荐

全覆盖治污体系改善水环境

本报4月1日讯 3月31日至4月1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4年度实施情况考核组来临沂市考核检查。淮委水保局副局长程绪水带队,省环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葛为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

沂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