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多些“土味”,老乡会更接受
□本报记者贾瑞君
沂水县高桥镇马家林村村民马清春至今记得,从2012年9月起,村里多了一些戴眼镜的城里人,他们走过村里的河道、街道,围着每家每户的房屋、树木,不时拍照、画图,指指点点,还时常询问村里老人关于村子的历史。很快来了施工队,在他们的指挥下,硬化了村里的道路,修建了排水管道,改造危房,盖起了小广场。两年过去了,尽管没有大兴土木,大伙却觉得“村子看起来顺眼多了”。
为马家林村带来变化的,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徐学东和他的团队。2012年9月,在省财政厅支持下,徐学东带领团队为马家林等7个自然村进行新农村规划。马家林等7个自然村是典型的山丘贫困村,过去村内布局混乱,污染严重,危旧房普遍,但生态好。改造这些村庄,是山东省村庄综合整治项目试点之一,也是山东省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一个探索。
尽管团队中不乏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建筑学、农业规划、区域发展、园林绿化、给水排水等领域的专家,但在具体每个项目实施前,他们都会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并且让村民从规划到建设全程参与。在村民的建议下,村里盖房子的建筑材料多数是就地取材,绿化植物主要是果树、蔬菜、花卉等。徐学东说:“村民认为这样不仅降低成本,还能带来经济收益。”就这样,以低成本的方式改善了村居环境和村民生活,保护了原有居住文化,没有破坏原有的生产生活关系。这样的变化,自然受到了大伙的欢迎。
徐学东有次调研一处农村新型社区时发现,社区里没有公共旱厕。农户虽然已经上了楼,但是因为没有暖气,冬天水管时常被冻住,家里的卫生间就不能用,给上楼的农户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规划城市的思维来搞新农村建设。规划者认为都和城里一样上楼了,还要旱厕干什么?但如果事先征求农民的意见,结果肯定不会这样。”
两年的农村实践,让徐学东对当今农村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让规划多些‘土味\’,老乡才会更容易接受。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发挥农民的主动性。他们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徐学东说,在规划中,不能仅仅强调社区和新农村的居住功能,而忽略了其对生产、生态的服务作用。
新闻推荐
□崔明亮报道本报沂水讯为加快乡村文明建设,沂水县道托镇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农村垃圾分类的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使农村环...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