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车间看“转调”
■转方式调结构抓落实促发展
地头车间看“转调”
本报记者 万京华
转方式、调结构,农业应该怎么做?7月16日,市农业局组织了一个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
谷子产量赛玉米
在高庄街道任家洼村吕静菊的地头,我们看到的不是玉米,而是绿油油的谷子,谷穗又粗又长,沉甸甸的,着实喜人。
“长势这样好,亩产1000斤没问题。”市农业局副局长刘振凌说。
“这块地浇不上水,种玉米净是矮子(粗缩病),已连续三年不收了。今年看到小米三块五一斤,我就想种谷子。当时一斤谷种50元,都嫌贵。我就想,打上20斤谷不就有了?”吕静菊说,“这块地用了一斤谷种,加肥料一共才花了130元钱,现在看来,比种玉米省劲省钱,你们要帮俺卖了,俺把这一大片地都发展成谷子。”
“现在人们都注重均衡营养,小杂粮一点也不愁卖,价格很好。”刘振凌说。
适应农民种植的需要,市种子公司今年引进张杂8号等8个优良谷种,有的亩产可达2000斤。在干旱瘠薄的山地,种植优质谷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六行韭菜卖了4000元
在高庄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明利不给大家看绿油油的黄瓜,也不再说一个大棚的芹菜卖了20万元,却把大家领到了一小块半黄的韭菜地前。
“这是六行韭菜,30米长、2米6宽,今年割了200多斤韭菜,就卖了4000多元。”陈明利很是自豪。
为啥能卖这么多钱?陈明利说,现在韭菜因为浇药都不敢吃,他用的全是有机肥、生物防虫,韭菜吃着放心、口感好。人家的韭菜一年割三四茬,他只割一茬,但就这一茬,一斤卖20元,还都订不上。
“我还培育了一些盆栽韭菜,让不放心的市民放在阳台上自种自吃,一盆卖到了60多块钱,去年至今,卖出去了1500多盆,收入你自己算吧。”陈明利说。
食用菌养殖进车间
在杨庄镇农高区内的嬴汇现代食用菌生产基地,一个高大的发菌车间,密密麻麻的白金针菇菌包摆了12层高。风机不停地吹着冷风,以保持车间恒温。工作人员说,这个车间不算大,也能装5万多菌包。
这个项目今年2月份动工,5个月建成投产。公司经理任维安说,他计划项目在2011年全部建设完成后,初步建立现代工厂化食用菌高效循环经济农业模式:一是筛选培育杏鲍菇、白金针菇、黄伞、灰树花、真姬菇、榆黄菇等十种珍稀菇蕈优良品种;二是建设年产6000万包各种菇菌包工厂化创新示范基地;三是建设年产7000吨的白金针菇、杏鲍菇、各种珍稀菇类三条工厂化生产线,建立100个适合农民的菇类示范大棚。
任维安说,目前,他们生产的黑木耳已经收获,亩收干木耳达到800斤,纯利可达1万多元,一个可收两季。他们走的是农超对接的路子,所有产品全部供应超市。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刘军鹏 刘玲)虽是寒冬季节,但今年的冬天对杨庄镇西杨庄村残疾人陈仲苓一家人来说,却并不寒冷,而是充满着暖意。陈仲苓小时患有小儿麻痹症,后又意外致残,一家4口人原来住在几间破旧的土...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