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走了 临别前不舍珍藏的三枚党徽
大图:红嫂张淑贞带领女儿、外孙女缅怀亲人王换于。杜昱葆摄小图:老人珍藏的党徽。本报记者邱明摄20日凌晨6点,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因病逝世,享年104岁。张淑贞于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活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是沂蒙红嫂中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一位。辞世前,张淑贞最舍不得的是她珍藏在首饰盒里的三枚党徽。
本报记者邱明
通讯员麻杰
把饭放在嘴里嚼碎了
一口口喂大革命后代
张淑贞1914年9月出生于马牧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她的婆婆是后来被誉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
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一家是著名的抗日堡垒户。她在1938年1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又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东辛庄,罗荣桓、徐向前等首长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过。
看到部队、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工作,他们的子女以及一些烈士子女无人照料,她和儿媳张淑贞就主动把这些孩子安排到自己家或是附近可靠农户家抚养,逐步发展成为战时托儿所。
当时,张淑贞的女儿刚出生,为了养好革命后代,她和弟媳妇把奶水让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寄养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吃糊糊汤果腹。“妮啊,不是娘不疼你,是这烈士的孩子离开了娘,他们更苦,等革命胜利了,娘给你做好吃的,给你煮鸡蛋吃。”看到自己的孩子饿得一直哭,张淑贞也心疼,但她更舍不得那些父母投身抗日没人照顾的孩子们受苦。
“娘(张淑贞)像大鸟喂小鸟一样,把饭放在嘴里嚼碎了,一口一口把我们这些孩子养大。”2017年,一位幼时曾受到过张淑贞照料的元帅之子,在80岁高龄时回忆起那段岁月仍激动不已。
家里两代人的爱党拥军壮举,深深感染着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虽然出生于1953年的于爱梅没有经历过那段烽火岁月,但爱党拥军的传统已经融入她的血液。从教师的工作岗位退休后,于爱梅成立了“红嫂拥军协会”,除了先后到数十支部队慰问子弟兵,她还每年定期看望老英模、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及红嫂后人和困难群众。
2011年,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成立,于爱梅还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后代,为全省乃至全国党员领导干部作义务报告近千场次,被誉为“沂蒙新红嫂”。
最惦记的首饰盒里
珍藏着三枚党徽
“母亲走得很安详……”12月20日晚,按照当地风俗,于爱梅跟其他亲属一起为张淑贞守灵。两三年前,已经跟随女儿在县城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张淑贞想回到老家。遵从她的意愿,于爱梅让母亲住回了村里。虽然已步入百岁高龄,张淑贞的身体一直不错,精神头也很足,经常跟村里的老邻居聊聊家常。半个多月前,于爱梅还陪着母亲到临沂市参加了一个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看到临沂城区的变化不小,老人连连夸赞。
12月13日,张淑贞的身体突然抱恙,送到县医院检查后发现是心血管疾病。“昨天,母亲不想在医院住了,要回家,她怕给别人添太多麻烦。”据于爱梅介绍,张淑贞的年龄和身体不适合手术,经过保守治疗后病情出现了好转,意识也很清晰。
在医院里,张淑贞一直惦记着放在家里的一个首饰盒,让于爱梅给带过去。找到这个首饰盒之后,于爱梅发现里面并不是老人戴过的首饰或钱财之类,而是三枚党徽。
“很久以前母亲就很兴奋地跟我说过一次,说她有一枚党徽。看她喜欢党徽,我又送给她一枚,别人也送了一枚。”直到张淑贞去世,于爱梅才想明白母亲在浅昏迷时曾念叨过的一句话:我是党员,你们要认呐……于爱梅认为,这是母亲一辈子最珍视的荣誉,她怕自己走了以后这分荣誉不再属于她。
“有这样的模范是我们全村的骄傲,真不舍得她走……”“年轻时的苦吃得太多了,安安稳稳地走了也让后人能感到安慰……”夜色已深,忙了一天帮助料理后事的村邻们不愿散去,他们聚在张淑贞家门口的广场上,追忆着他们眼中的张淑贞走过了怎样不平凡的一生。
新闻推荐
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临沂市食品产业满眼春 2000亿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食代”
记者孙玉光通讯员管昭安德鲁、李锦记分别落户沂南、兰山,国际国内食品大鳄纷纷抢滩临沂;首届山东(临沂)食品产业博览会顺利举...
沂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