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爱上了种地

莱芜日报 2018-11-21 01:02 大字

□本报记者 高明 赵冰

钢城区里辛街道南朱山村“80后”工科大学生石荣彬,毕业后本已创业成了小老板,如今非要回家种地,且建起了各类大棚30多个

11月6日,记者来到里辛街道南朱山村,提起“莱芜市龙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村民没有不知道的,循着村民的指引,走进大棚,见到了这个合作社创办者石荣彬。此刻,他和工人们正在种植基地忙着给草莓盖地膜,黝黑的皮肤、朴素的穿着、熟练的动作,一丝不苟。

看到记者来了,跟他一起干活的几位老人说:“你们是记者吗,快来报道报道俺小石吧,小伙子是个大学生,种地还是把好手……”

老人们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让一旁的石荣彬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石荣彬大学毕业后回家种地是他儿时的一个心愿。“那时候家里穷,每天看着父母早出晚归和土垃块打交道,还赚不了多少钱。家里人都说种地没出息,你得好好读书。我当时就想,我将来种地一定也能赚钱,也能成功。”不过石荣彬一直把这个想法隐藏在心底。

2005年,石荣彬不负父母的期望,考取青岛理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毕业后,顺利入职青岛海川工作。稳定的工作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一年后,他辞职创业,组建起了施工队,专业对口,又是自己熟悉的行业,在这一行里他干得顺风顺水,成为邻里们人人羡慕的对象。然而,2016年,在听说村里要进行土地流转,鼓励村民承包土地时,一直想干实业的他再一次心动了,毅然决定回家“种地”。“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走出了这个穷山沟,父母指望我毕业后能找份体面的工作,出人头地,可我却偏偏又要回来种地,引来不少嘲讽。”提起当初自己的这个决定,石荣彬至今记忆犹新。

不过从小就倔强的石荣彬没有因此退缩,为了证明自己种地的决心,2016年年初,他解散了自己的公司,承包下村里的13亩土地,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并安置村里的5名贫困户做工人。

石荣彬通过考察,引进外地草莓种植技术,并邀请外地苗木专家现场指导。“那时候特别信任这些专家,以为有专家万事大吉了,种地就这么简单。”没成想,这让石荣彬第一年吃了大亏。

到了开花结果的时间,由于他们所种植的苗木并不适合当地土质,一半以上的苗木没有开花更没有结果。等果实结出来后,因为没有经验,他们又耽误了最佳售卖期。

看着投资要打水漂,石荣彬着急了。一个人到市区、周边市的各大商场、农贸市场跑市场找销路,他一个人不仅卖出了自己合作社的草莓,还帮着村民卖出了全村90%的草莓。但这一年,15个大棚他仅卖了5万元,亏了十几万元。

经过这一劫,村里大多数老百姓都放弃了种草莓,他却还想坚持下去。为了不重蹈覆辙,他去沂南、济南、济宁、泰安、河南等地学习考察,专业书籍一摞一摞地往家搬,每天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一天跑两个基地学习。

慢慢地,石荣彬这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变成了“种植专家”,就连村里种了一辈子地的50岁大爷大娘也赶过来跟他“取经”。

在这期间,他发现了一种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兴水果——— 树莓。经过多方论证,他决定新引进树莓。2017年,他不仅没有缩小规模,反而又承包了近30亩土地,10亩继续种植草莓,30亩种起树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他的草莓园收获了,保本售出,而更让人可喜的是,他的树莓,每亩达到了1500斤的产量,仅一级果就售出近十万元。

看到成果后的石荣彬,头脑依然清醒,而且把眼光放到了更长远的未来。“既然人家可以做深加工,我们也可以尝试去做,增加我们产品的附加值。”石荣彬说干就干,通过合作的方式,他将树莓果实进行多种形式的二次加工和处理,做成了树莓干果、树莓酒、树莓果酱等产品。今年中秋节期间,他用树莓果实加工的树莓手工煎饼、树莓手工月饼深受市场的欢迎。前不久,他又给自己的合作社增加了10亩地,10亩地继续种草莓,40亩地大力发展树莓。

自己的地种好了,石荣彬并没有忘记养育他的老乡们,不少人看到他种树莓能赚钱前来讨教,他从来都是来者不拒,倾囊相授。“大家来学习是对我最好的肯定,我非常欢迎,现在又有乡村振兴战略大好契机,我相信种地大有可为。”石荣彬满怀信心地说。

新闻推荐

双堠镇人大代表助力违建整治

为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推动违建综合治理行动深入开展,沂南县双堠镇人大近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违建整治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沂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