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擎起一片成长的蓝天——记“全国师德标兵”王绪堂
在沂蒙山区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秉持一颗爱心,以饱满的激情倾注留守儿童,为山里的孩子擎起一片蓝天;他深挖乡土教育资源,用石头树叶育人,用心打造了富有孟良崮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带着学生的奇石根艺树叶作品,到北京鸟巢、国际会展中心展出;他在《中国火炬》创刊评刊20周年暨通联表彰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他就是扎根山区从教32年的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王绪堂。
细致入微,把爱献给留守儿童
王绪堂所在的学校地处沂蒙山区。十年前,留守儿童占学生的一半多,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看管,很容易造成亲情缺失或放任自流。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他深入班级、深入家庭,全面调查了解,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掌握得一清二楚。为解决留守儿童吃住难的问题,他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率先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垫资盖起了6间男女生宿舍、7间标准的学生餐厅,让孩子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有些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刚住校时夜间经常哭闹,他干脆就住在宿舍里照顾他们。早晨起床后,他指导孩子们穿衣叠被、刷牙洗脸,陪他们一起出操、一起吃饭。经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变得懂事了。他建议学校开通了一部“亲情电话”,让孩子们随时跟父母进行沟通。为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他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并主动和县内外的心理咨询专家联手,多次举办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贴近乡土,用心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在孩子们的眼里,他是一个“孩子王”和“点子大王”。他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精心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创新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他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寻找奇形怪状的石头,然后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自己命名。一次,他和孩子们在城子北山开展实践活动,有位同学发现了一块形状酷似中国版图的石头。他引导孩子们将这块石头命名为“中华石”,并在各班召开了“祖国在他心中”主题班会,激发了孩子们爱我中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山里村民用来烧火做饭的树根,在王绪堂眼里可是有教育价值的宝贝。他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刻、削、打磨,自主命名,创造出了“雄鹰展翅”“黄河象”等许许多多形态万千的根艺作品。他结合自己设计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卡,引导孩子们开始创作树叶标本卡,指导孩子们利用自然课上学到的制作方法,采集形态万千的动植物标本,按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拼凑出精美的图案,制作出数以千计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卡,收获了成功和喜悦。他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捏泥塑,巧制作”活动,制作了大量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
在学校,他创建了“孟良崮奇石、根艺、标本、泥塑”等展馆,让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开展了孟良崮红土激励我、红嫂精神代代传等数以千计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把爱播种在学生的心田。
脚踏实地,献身教育无怨无悔
1985年,当王绪堂第一次走上讲台,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把孩子们教出个样子来。”多年来,他先后送走了10个毕业班,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校长让他兼职学校德育干部,同时做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语文教师等工作,平时走起路来总是小跑,有时累得头昏脑涨。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是“工作狂”,但他觉得很充实。孩子们都愿意接近他,跟他说知心话,他觉得很幸福。同事们都愿意找他帮忙,他觉得很快乐。
有耕耘就有收获。近年来,他辅导的18位同学分别获市县科技创新小能手奖,张芳雪、刘燕发明的《日晷》获省级小发明奖。王绪堂所负责的工作连续16年荣获市、县少先队德育工作红旗单位。他先后荣获市、县优秀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最美乡村教师等十余项荣誉称号。 麻杰 刘智 景峰 瑞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戴卫东通讯员薄建玺沂南县张庄镇涝坡村位于张庄镇驻地西北五公里,分上、下涝坡两个村民大组,206户626口人,人均土地1.2亩,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33人,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村集体无收入的省级贫...
沂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