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岁老人王英兰

黄海晨报 2015-06-04 14:20 大字

" class="group1" >" class="group1" >" class="group1" >" class="group1" >" class="group1" >" class="group1" >5月30日,记者和兄弟爷们相约回老家莒县陵阳镇陈家河水村看望奶奶,大伙把父亲求得的莒县书法家朱凤利书写的“寿”字挂在墙上;四弟晓东到县城采购空调,准备让老人盛夏里能享受到清凉。

奶奶1915年10月13日出生于寨里河镇下麻峪子村,20岁到陵阳镇陈家河水村,嫁给了比自己小六岁的爷爷。奶奶在家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都在80多岁去世。74岁的爷爷在1995年因肺气肿离开人世。

由于是“小丈夫大媳妇”,奶奶一到陈家就自然成了干活的主力。爷爷在家排行老大,伺候公婆、洗衣做饭,照顾一家老小的活儿都落到了奶奶的身上。

由于远在沂南县工作的爸爸妈妈工作繁忙,我1 -7岁都是在奶奶身边度过的。

奶奶脾气温和,一生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从没和乡邻拌过嘴。我们家位于村西路旁,宽敞的门口是人们歇脚和聚会的地方。小时候我记得,有一对乞讨的母女回家途中,都会在我们家门口休息,那时奶奶会倒上一碗热水,端出仅有的辣菜疙瘩咸菜,母女从袋子里拿出乞讨的碎煎饼片泡着,吃一顿热乎饭。有一年初冬,乞讨母女经过时,奶奶见女孩感冒发烧,就脱下自己的棉袄给身着单衣的孩子披上,送母女上路。多日不见母女俩的面,家里人埋怨奶奶太善良,肯定让人家骗了,没想到10多天后,乞讨母亲带着感冒初愈的孩子送来了棉袄,让穿着“夹袄”挨冻数日的奶奶坚信:做人就要多“行好”!

由于家庭人多粮少,奶奶想方设法调剂生活,让一家人填饱肚子。除了自留地菜园里种的菜,我们家的菜园空闲地里总是爬满方瓜,墙头上总是缀满丝瓜和吊瓜。磨跟前的花椒树下,有两个大缸,一个缸里是奶奶酿的大酱;另一个缸里,是奶奶腌的咸菜,有豆角、辣菜疙瘩、小萝卜、胡萝卜。奶奶还会把地瓜秧、萝卜秧、辣菜秧晒干,待到冬天做菜,调剂着花样,使本来贫寒的生活,多了许多味道。

奶奶一生口味清淡,粗茶淡饭,吃的都是白菜、萝卜、菠菜等时令蔬菜。从我记事起,奶奶的食谱经常是熬菜泡煎饼或馒头。奶奶爱吃肥肉,不爱吃瘦肉和鸡肉,这大概和牙口有关系。煮地瓜和烤地瓜一直是奶奶的最爱,许多时候中午饭就吃个大地瓜。

爷爷去世、子女们都分家过日子后,奶奶一直独居。2013年冬的一场煤气中毒,奶奶的体质明显弱了,但耳聪目明,还时常做点针线活。

现在奶奶由她的8个儿女轮流照料,每家定时派人到奶奶家陪伴老人,时间一集(5天)。

奶奶一生育有5女6男11个子女,1个女儿和2个儿子因贫寒和疾病夭折。现在大儿子75岁,小女儿55岁,全家四世同堂,近30口人。我的母亲和二婶前几年因病去世。

采访当日老人食谱

早饭(8点) 煎饼、熬小白菜中饭(12点) 烤地瓜晚饭(5点)零食韭菜水饺时令水果、牛奶 

新闻推荐

转学转出双学籍又添两例, 本报启动帮助双学籍学生活动

YMG实习记者徐峰12日本报A12版《莱阳一小学生遭遇“双重学籍”》一文刊登后,昨日,有相似经历的两位家长拨打了记者电话,称自己的孩子转学导致双学籍,记者随...

沂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百岁老人王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