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麻风病人最怕“歧视”

大众日报 2014-09-25 16:26 大字

□杨润勤报道刘桂海(左)是个十分乐观健谈的人。□杨润勤宁涛报道

本报讯“入住这里时我才16岁,一住住了整整54年,我看着这里一天天变化,条件越来越好,很满意!”日前,记者在费县青山康复疗养院见到70岁的麻风病患者杜家田时,他脸上洋溢着微笑。费县皮肤病防治站负责人王鹏介绍,在这里住着临沂市部分县区的19位像杜家田一样的麻风病人,有工作人员周到的照顾,生活得很有滋味,但他们最受不了的是歧视与偏见。

杜家田说,上世纪50年代这里叫麻风病村,条件很差,住的是用石头垒的房子,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现在好了,吃的、住的、玩的都有,每天真的像在疗养一样。

王鹏解释,这叫“集中供养医疗一体化新模式”。自去年被列为全省麻风村改扩建项目单位后,政府投资728万元,建房屋、锅炉房,添洗澡间、卫生间,改造伙房及餐厅。环境好了,生活也要提上去,每人每月发450元,还制定了合理的膳食计划,每周一、三、五改善伙食,并配备生活必需品,定期发放香皂、洗衣粉、牙膏、牙刷,发放衣服、鞋帽。条件好了,服务也得跟上,医疗救护和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每天进行巡诊,做好记录,给休养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患者在这里十分踏实、愉快。

据了解,为了这19位麻风病人,当地有关部门付出了许多努力。为解决用水难题,临沂市和费县水利局在院内打出147米的深水井,并完成井房建设,水网改造,市、县交通局对院内路面进行了硬化。有的单位为这里安放了健身器材,有的义务给装了标识牌等。另外,费县还计划把其他县入院的麻风病人的户籍全部迁入费县驻地,为他们建立集体户口,统一实施新农合、低保等。

采访中,55岁的刘桂海拄着单拐,执意带记者看他们的住所,边走边说:他是沂南县青驼镇人,13岁患了麻风病,虽经治疗但后期还是落下了残疾。在这里生活好,也不能光闲着,他担任了“修养人员自治领导小组”组长,帮助和引导那些行动不便的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还说,他们的邻里关系很好,一块聊天、下棋、打牌,大家就像一家人。这里没有歧视,工作人员拿他们当亲人,但是,外面的人听说是麻风病,表现就不一样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患者说,他最高兴的是,得了这种病还生活在“福囤里”。“解放前得了麻风病,要火烧、活埋,现在我们集中到了康复疗养院,就好比由地狱到了天堂,很知足。”他最不能承受的,是来自家庭和世人的根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

王鹏说,治疗后的麻风病人已不具传染性,就是说除麻风病给他们带来的身体残疾外,他们和正常人是一样的,可社会上某些人还是会对他们存有偏见。麻风病人最大的意愿是:别对他们有偏见。跟他们握一次手,他们会高兴,甚至会激动。

临行前,记者握住刘桂海的手时,分明感觉到他的手有些发颤。

新闻推荐

手机APP预订刷卡可租电动汽车

□记者王洪涛通讯员麻杰报道本报沂南讯“以微型纯电动汽车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平台、手机终端或电动汽车租赁卡完成分时租赁,即行即还……”3月31日,“城市电动汽...

沂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