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罗庄区城郊型兴村振兴② “花沐黄山”助力乡村蝶变升级
□临报融媒记者 曹鹏飞
赵琳琳
通讯员 张婧 张真真
“八山三水一湿地,花沐水乡升福气。”作为罗庄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黄山镇,辖区内八山点缀、三河贯穿,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湿地武河湿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优势。近年来,黄山镇依托生态资源和现代农业优势,以山、水、花、木为载体,不断推进要素组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坚定不移推进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全力打造“江北水镇、花沐黄山”特色小镇品牌。
“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王莲、粉西施、案头春……上百种莲花的品种在武河湿地安家落户,好一派争奇斗艳;近处水鸭在花间嬉戏,远处的水鸟掠过水面,荡起涟漪不断……黄山镇在文旅产业上坚持资源共享、生态共享的理念,依靠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
今年5月,黄山镇开始实施山东金泉农创水生植物研究院项目,引进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国内顶尖的种质资源专家团队,实施种质资源保护战略,借助武河湿地生态资源,开展培育600余种水生农作物、植物的科研培育、研学与应用推广,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改善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生态+人才”振兴。
在黄山镇,围绕“农”字活跃起的不仅仅是生态风光。黄山镇优化农林产业布局,积极培育“一十百千万”花木果蔬特色产业,即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十个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实现种植规模千亩以上,百个特色花木基地实现万亩种植规模。同时,以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契机,全面开展“村内五化提升”“道路硬化提升”“沟渠污水整治”等民生工程,着力打造以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中心的片区建设,辐射带动周围村居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水平提升。
“文化+”:富起脑袋留住乡愁
黄山南麓,沂河河畔,清流皎月,状元之乡。黄山镇麻湖村自古就有状元村的称号,从这里走出去的博士、硕士就有300多位,村里兴文重教的良好传统延续许久。麻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彩军认为,要想改变村庄面貌,必须要抓住“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关键点,做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结合点,推动和服务村庄转型,助力人才汇聚。这也成为黄山镇乡村文化振兴的共识。
近年来,黄山镇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村史馆等平台,充分激发乡土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既留住“一片乡愁”,又传承创新乡土文化。麻湖村作为践行这一举措的生动代表,大力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建起了英才榜宣传街、家风文化墙,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不仅如此,为了让群众乐享幸福生活,黄山镇先后成立群众艺术团体30多个、建设社区文化中心12个,打造了一批“黄山学堂”“黄山镇民间秧歌比赛”“黄山镇广场舞比赛”等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每年选树各类典型70余人,构建起了有温度、有底蕴、有活力、有品质的新时代乡村文化。
“组织+”:携手共行幸福路
漫步东蔡村,体验城乡美。柏油路穿村而过,村头公园绿意浓,泡泡屋、民宿、酒吧、彩虹步道、沿河观景大平台、家庭农牧场等据势而建,将城乡特色结合成一道独有的风景线,成为城郊型乡村振兴的真实代表。
“美丽东蔡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一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一步跃上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道。“我们东蔡的变化,离不开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帮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班子,选好了‘火车头’,村集体也从原来零收入达到了现在的32万。”说起自己的家乡,东蔡村党支部书记林茂杰一脸感慨。
据悉,黄山镇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政治任务,推行片区内各村“组织共建、党员共管、阵地共用、活动共办、决策共议”,把片区各村打造为有机联合体,推动村庄由散变聚、由弱变强,实现抱团发展、连片振兴;同时,依托传统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化配电箱科创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拔丝制钉产业园,打响“黄山制作”品牌,让集体经济进入良性轨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乡村振兴,逐梦前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必须遵循乡村建设发展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推动乡村片区发展转型。”黄山镇党委书记刘鹏说,“我们将推动生态农业、特色工业、武河湿地与近郊旅游融合式发展,营造花木之谷、山水黄山的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探索实践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黄山模式。”
新闻推荐
罗庄讯褚墩镇纪委积极推进信访举报工作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对职责定位、理念思路和工作重点进行调整,探索纪检信访受理...
郯城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