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成义 无悔奉献的 地球“把脉”人

临沂日报 2021-05-12 08:29 大字

鲁成义,男,1965年3月出生,郯城马陵山地震台台长。参加工作4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防震减灾基层一线,立足岗位、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甘于奉献,成为一名地震监测多面手和高级工程师。不管是监测仪器的数字化改造任务,还是水管仪、伸缩仪观测墩的建设任务;不管是冒着严寒、踏着泥泞架设线路,还是带领施工队伍在山洞奋战20天——他就这样一直干了40年。

谈起地震,人们总会感到紧张、害怕,脑海中涌现出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的场景。其实,刮风、下雨、冰雹、地震都是自然现象,只是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属于人类很难预知的力量。40年来,鲁成义以研究地震为生,整日与山风草木为伍、和地震仪器为伴,他说自己是幸福的地球“把脉”人。

1981年1月,鲁成义怀揣“地震监测、造福人民”的梦想到马陵山地震台参加工作,至今仍然坚守在防震减灾工作一线。上班就是上山,下班还是上山,他是亲戚眼中的“看山工”。

马陵山地震台坐落于郯城县泉源乡马陵山西坡,远离城镇,不会对监测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周围没有厂矿等可能对监测造成影响的因素。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有4排瓦房,上班全靠步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工作地点的偏僻与荒凉带来诸多不便,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他和同事们亲力亲为,比如设备维修、卫生打扫、苗木护理等。久而久之,他和同事们都成为了工作和生活的多面手,而在他们一手归置下的台站,自然就有了家的感觉。台站就是家,他是同事认可的“领路人”。

走进鲁成义的办公室,屋内最显眼的莫过于从国家到省、地市等各级地图与地质构造图。鲁成义说,这些图是他最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他“号准地球脉动”。40年如一日,他记录地球活动数据,坚信能够为今后的地震预报积累规律。

马陵山地震台始建于1975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配备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四大学科观测仪器21套,监测手段也已实现了从人工模拟时代到全数字时代的飞跃。40年来,鲁成义埋头钻研、模范引领,很快掌握了台上所有数字化仪器工作原理和数据产生处理、标定、维修等工作,成为一名地震监测行业领域的行家里手。

鲁成义以台为家,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同事当亲人,为了让同事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他连续春节值班近40年。舍小家,顾大家,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有一次女儿发烧到昏迷,他骑着自行车冒着风雪赶往十余里地外的乡镇卫生院给女儿看病,等孩子打完吊瓶,他又返回台站继续值班。鲁成义说,因为台站的工作性质,必须是24小时看护和全年无休,他带头,大家都会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就是这样的领路人,带领马陵山地震台从模拟观测走向数字化观测,从省里的区域台站成长为国家基本台站。马陵山地震台先后获得全国地震监测先进集体、全省地震台站工作先进集体和防震减灾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地震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鲁成义本人也被山东省地震局任命为电磁学科技术管理组副组长,先后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山东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地震台站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地震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并记二等功,荣获“临沂市劳动模范”“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去年10月,鲁成义被评为敬业奉献类“临沂好人”。

“地震监测工作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目前全省不足千人从事该项工作,全国也不足万人。能够从事这份工作,我倍感骄傲和自豪。”鲁成义说。

新闻推荐

何以解忧 唯有故乡 读《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

走遍千山和万水,偏偏却“走不出”巴掌大的梦里故园。作家们的故乡情结,常因了双鬓染霜而愈加浓醇,如经年之酒,即便入喉轻...

郯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郯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