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郯城港上:“三差村”打了翻身仗□本报记者 周宝云通讯员 禚艳华 颜丙康

临沂日报 2017-01-12 00:00 大字

进入腊月,郯城县港上镇港上五村仍是一派热闹繁荣景象:村东的蔬菜基地正在兴建温室大棚,冬日的阳光下,已经建成的多个大棚熠熠生辉。看着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村民的脸上透着满足:两年前,这个村是出了名的“三差村”,即管理差、经济差、环境差,一直是镇里抬不起头的村子。但通过两年来的奋起直追,港上五村从内而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每当夜幕降临,港上五村的文化广场就“嗨”了起来,这个刚刚建成大半年的文化广场已成为该村的“文化大排档”,吃过晚饭去文化广场跳跳舞、乐一乐,正成为群众的时尚。去年年初,港上五村文化广场开始动工,按照“文化广场+水生态”的融合理念,共投入万元用于建设集汪塘整治、休闲娱乐、生态修复等于一体的惠民工程。广场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平方米,硬化绿化面积平方米,配有高标准百姓大舞台、健身器材以及仿古凉亭等配套设施供群众休闲娱乐。广场建设之初,就瞄准全镇文化广场样板工程,在综合考虑临沂市规划公司提供的图纸基础上自行设计,尽显“布局美”“和谐美”和“生态美”,也因此被称为该镇的“后花园”。按照“一村一文化广场、一场一文化队伍、一队一文化带头人”的要求,该村培养出一支余人的文化队伍,包括广场舞和老年太极拳、象棋、戏剧等,激活了农村文化生活这一池春水。结合美丽乡村连片打造,该村在广场西侧开通一条“文化长廊”,硬化道路2万余平方米,覆盖率近%,安装路灯余盏,改水冲厕余个,整体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年,俺镇里很多村子都发展起了高效农业,尤其是大棚草莓和蔬菜,远近闻名,种植户都发了大财。可俺村群众手里穷,也没有敢带头的,俺们只能干瞪眼。这回可好了,俺村这两年也开始学着干了,再也不用顶着‘穷村\’的帽子了。”该村负责人刘宗强说。刘宗强很早就萌生了建设蔬菜大棚的想法,为此,他多次前往寿光、苍山和浙江等地考察市场行情。“开弓没有回头箭”,认准的事情就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年夏收过后,刘宗强果断决定流转亩土地建设蔬菜大棚,通过走高效农业集约化生产道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蔬菜大棚,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不仅要搞,还要搞好。”刘宗强胸有成竹地说。亩土地哪怕闲置一天都是在割老百姓的心头肉,时不我待,他几经筹集资金后便立即带领党员干部动工建设。为最大程度降低建设成本,给群众承包提供实惠,在材料采购上他严把质量与价格关。5台挖掘机同时开工,工程进展迅速。预计到今年春天能建成多个大棚。新成立的蓥钰蔬菜种植农民合作社还与个贫困户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在正式投入生产后将以分红和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使贫困户受益。

“没有好风气,啥事也干不成,风正气顺才能风生水起。”村里的党员刘元斌说,“现在俺村各项事业发展都很好。”党员一心干事创业,群众团结支持,这才是村子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这届村“两委”班子配齐后,他们主动作为,将信访稳定综合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正人先正己”。村干部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向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制度,充分发挥老党员调解矛盾纠纷作用,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介入处置,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此外,该村还大力实施开展“四德工程”和文化惠民育民等活动,通过提高群众精神文明涵养,为建设生态优美、宜居宜业、人民幸福的新农村注入了鲜活动力。 

新闻推荐

郯城街道擦亮农业品牌“金名片”

郯城县郯城街道深挖特色农业资源、增强农业品牌优势、壮大绿色“农”字号产业,让名优农特产品穿上漂亮“嫁衣”。每年年初,街道都要制订农副产品商标发展规划,选择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