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政企联手“摘穷帽”
郯城讯 “我们在本镇及周边设立了50多个代加工点,辐射带动周边1.5万余人增收,其中贫困群众300余人,平均每户年增收3000多元。尤其针对周边村庄有脱贫意愿、有能力,但缺乏相关条件的贫困户,积极引导他们建立分厂,20个分厂吸纳了60余名贫困人员工作,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这几句话,郯城县高大制帽厂负责人徐景雪汇报了很多次——仅今年7月,该企业就接待了来自周边5个县区的考察团,他们考察学习的就是制帽厂积极参与***工作,构建了“龙头企业+代加工点+农户”的扶贫模式,探索出的企业与农户互赢的扶贫新经验。
政府与企业合作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合力摘掉贫困户的“穷帽子”,实现整体脱贫,是郯城县着力打造的“造血式”就业扶贫模式。
“扶贫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郯城县工商联负责人王永伦说。该县创新帮扶模式,引导基层商会、直属商会、广大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工作,动员全县109家爱心企业组建“百企***联盟”,建设100个扶贫工厂(车间)和500个居家就业点,将农村贫困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为贫困人员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开展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从源头上实现脱贫。目前,该县已设立居家就业加工点268处、“扶贫车间”93处,吸纳贫困群众1767人。今年建成全市首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入驻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10家,吸纳返乡农民工246名,其中贫困人口23人。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政企联手,贵在多赢。2016年投下1个亿小额信贷扶贫资金,这笔资金花在谁身上?应该怎么扶?要达到什么样的成效?郯城县自有打算。
“俺只花了2万块钱就承包了合作社的这个蔬菜大棚,算下来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元。”泉源乡柳沟村贫困户杨健健看着自己的大棚笑得合不拢嘴。让他实现脱贫梦的是该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汇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2万元的年租金对于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杨健健也遇到了种植资金匮乏的难题,但借助其纳入征信数据库的个人信息,郯城农村商业银行给他授信10万元并随用随取。资金活水的注入,让很多“望棚兴叹”的贫困户脱贫积极性迅速高涨。
“我们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推出‘富民生产贷\’和‘富民农户贷\’,目前已经发放富民农户贷112笔530万元,富民生产贷授信20户,授信额度270万元。”郯城农村商业银行行长孙宝华说。为真正实现共建多赢,在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该县全方位构筑政策高地,联合金融部门开通“政府贴息扶贫贷款绿色通道”,县财政设立1200万元小额扶贫信贷风险补偿金和贴息资金,贷款对象扩展到全县各乡镇,侧重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其通过吸收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帮扶贫困户脱贫,确保2016年小额信贷1亿元扶贫资金尽快落实到位,带动3000贫困户脱贫。对符合扶贫贷款贴息申报条件并愿意履行社会扶贫责任的龙头企业,优先纳入年度申报计划。对企业原料基地所在的贫困村,优先安排扶贫项目支持产业发展,还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为参与扶贫开发的重点企业建设配套基地及基础设施。
政府在行动,百姓在行动,社会各界在行动。共同的愿望形成合力推动着郯城县精准脱贫的步伐。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1024名贫困农民到附近的工厂做工,7209名农民进入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务农,2146户懂经营、会生产的贫困家庭创办了种植、养殖、加工等脱贫致富项目,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禚艳华 马树彬)
郯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郯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