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挑重担——— 省派驻郯城第一书记***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周宝云
通讯员 禚艳华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伴随着这一响亮的口号,郯城县薄弱村居、社区迎来了14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省派第一书记。
初夏时节,走进庙山镇前林村第一书记产业扶贫项目基地,10多座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这个大棚,第一书记给补贴了3万元,又给联系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种的是茄子,现在已经快收入3万元了。真的感谢张书记啊!”种植户王启民的喜悦与感激溢于言表。
王启民口中的“张书记”是山东省移动公司派驻庙山镇前林村的第一书记张开华。根据行业扶贫政策,结合前林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张开华积极与对口行业扶贫部门沟通,第一期投资120余万元,建起了10个高标准蔬菜温室大棚公开向村民出租。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
前林村建大棚发展蔬菜产业是省派第一书记实施产业脱贫的一例。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摘掉穷帽子,才是实现“长效脱贫”的最佳途径。在第一书记指导下,14个任职村中的12个村先后流转土地700余亩,投资900余万元建设了82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其中30个蔬菜大棚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资产出租给任职村群众种植,租金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其余52个蔬菜大棚采取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工作合同、每年拿出部分收益直接帮扶贫困户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每个大棚带动2—3户,可带动140余户贫困群众。
产业扶贫有大同也有小异。如果说,建大棚是相同的大动作,那么,这些第一书记在因村、因户施产业“脱贫之策”上也是各显其能:丁沟社区3个帮扶村的林下芦花鸡养殖、前林社区的“贫困户+养殖场”的分散式蛋鸽养殖、红石村的中草药种植、陵坡村的果树种植……在第一书记的脱贫计划中,每一个贫困户都不能掉队。
为解决资金问题,第一书记们积极开展金融扶贫试点工作,送资金到村入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定向发放免担保、免抵押、政府贴息的“富民农户贷”,用于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目前,共筛选出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601户,完成评级授信农户336户,授信额度894万元,发放借款116笔共550万元。
省派第一书记在脱贫路上积极探索旅游扶贫,为贫村穷户“送股份”。省地矿局连续两轮第一书记持续发力,促成了省地矿局、珠海天沐温泉集团、郯城县政府三方投资5亿元开发新村银杏森林温泉。作为行业扶贫新平台,县财政将拿出1000万元温泉公司股份作为***资金,按每户2万元的标准配送股份,直接让贫困户变成温泉公司股东。
为改变村庄落后面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郯城县委副书记、省派第一书记郯城党支部书记乐江华带领省派第一书记,先后到张家港、南通等地考察新农村建设,到沂南、平邑考察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和改厕经验,并结合任职村实际制定方案,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所有任职村都已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2公里道路硬化任务,14个任职村全部实现了“户户通”,累计完成道路硬化74公里、37万平方米。同时,第一书记还配套开展了旱厕改水厕、亮化、绿化、美化等工作,部分任职村还跻身美丽乡村行列,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靓丽风景线。
在推进帮扶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每位第一书记身上都有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铺下身子真抓实干、忘我付出,换来的是帮扶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动和称赞。在帮扶村老百姓眼里,这14位省派第一书记就像故事里的“田螺姑娘”,让村集体的账户不再“羞涩”,让贫困群众的日子充满了希望,第一书记这块牌子也亮了起来。
新闻推荐
5月17日晚,在郯城县郯城街道大高庄村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后赵村村民安月花在演唱《兵哥哥》。为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郯城县自去年以来已新建 500多处农村文...
郯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郯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