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郯城唱响产业扶贫新“渔”歌

临沂日报 2016-04-26 19:50 大字

□本报记者 周宝云

通讯员 禚艳华 倪志刚

贫困村25个、贫困人口2.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5.5%,60%以上集中在马陵山沿线和南部低洼易涝地区。这是郯城县经过精准识别“回头看”,按照省定标准托出的一组数据。如何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让贫困人口和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小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的路上,郯城县发展产业当前,坚持“输血”“造血”并重,唱响了一曲脱贫新“渔”歌。

春意渐浓,走进郯城县泉源乡产业扶贫项目基地,宽阔的水泥路旁,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日光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西红柿、辣椒、茄子果实累累,生机勃勃。

“我租种这个大棚只交了2万元租金,主要种的是茄子,平均5天收获一次,一个大棚一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省去了10多万元的投资,真的感谢上级的扶贫政策。”看着满棚茄子花果相间,种植户孙涛的喜悦溢于言表。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早在2013年,我们乡东五湖村在齐鲁石化‘第一书记\’帮扶下建设了8个蔬菜大棚,给群众带来了明显收益,为带动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决定在***工作中推广这个模式。”泉源乡乡长房绍强介绍,全乡27个行政村中有26个省级贫困村,去年共精准识别贫困群众7800余人。为尽快让他们摘掉“穷帽子”,泉源乡整合全部的扶贫资金共计780余万元,建设了40个温室蔬菜大棚,去年4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整合扶贫资金的目的就是要把‘输血\’变成‘造血\’,切实发挥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放大***资金使用效益。”郯城县扶贫办主任杜绍印说。

“脱贫舞台”建好了,怎样发挥预期作用?泉源乡优先对经济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较为困难,且有致富能力和愿望的困难户提供种植场地,并吸收种植致富能手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发展特色种植。为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销售难题,该乡组织26个贫困村代表协商成立汇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把致富能人和贫困户联系在一起。

在孙涛的大棚里,10多个农家妇女忙着摘茄子、打枝杈。“俺这个岁数出去打工没优势,干这个不累也不用离家,一天还能挣个五六十块钱。”60岁的曹纪叶对在大棚干活很满意。郯城县通过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合理分配收益,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目标。“按照这种模式,当年就带动1200余人脱贫,占贫困人口的15%。”据该乡扶贫办主任廖兴峰介绍。

即使是2万元的年租金,对于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来说,也是“拦路虎”。泉源乡前段宅村种植户郑成文遇到了种植资金匮乏的难题,借助其纳入征信数据库的个人信息,郯城县农商行给他授信10万元并随用随取。资金活水的注入,让项目区的贫困户脱贫积极性迅速高涨。去年11月,泉源乡又利用上级扶贫资金新扩建2处温室蔬菜大棚基地,目前大棚数量已达100多个。“我们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扶贫贷款模式,通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大户带动贫困户,为农户提供‘借鸡生蛋\’的样本,实现精准化产业扶贫。”郯城农商行董事长刘春如是说。

为解决资金问题,近年来,郯城县投入财政资金4500万元用于发展产业扶贫,扶持贫困村发展项目190个,扶持贫困人口4万多人。出台了《郯城县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方案》,财政部门安排专项扶贫担保基金1745万元,合作银行按风险补偿金的10倍授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10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贴息100%的贷款。2015年财政部门累计贴息473万元。通过产业扶贫牵引和金融扶贫推动,目前郯城县基本形成了马陵山沿线大棚蔬菜、西南部低洼区无公害草莓、西部银杏、北部杞柳、东部黄烟等规模化和品牌化特色产业。

“这些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并且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明显带动和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我们有信心到2018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郯城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杜秀龙说。 

新闻推荐

夏耕来临沂市调研林峰海陪同

本报讯 (记者 柏建波)5月4日至6日,副省长夏耕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临沂市调研商务、金融以及品牌建设等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峰海陪同调研。夏耕一行现场调研了平邑县东近...

郯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郯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