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扶贫路”修到百姓心坎上
郯城讯 “山上自从修了盘山路,上马陵山游玩的、来采摘园采果子的越来越多,俺家的50亩荒山果园,再也不愁销路了。”说起新修的盘山路,泉源乡集东村农民王树木高兴地说。集东村有荒山面积3000亩,“扶贫路”一开通,山地吃香了,土地流转价格由原来每亩30元涨到400-500元,这都得益于郯城县开展的***工程。
要想富,先修“扶贫路”。针对泉源乡生产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农民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多的实际情况,郯城县结合“中央
彩票公益金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的实施,对泉源乡进行专项***。扶贫项目区覆盖泉源头新村、泉东村、邵湖村等22个省定贫困村,涉及人口 8274户、316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34户、26929人。
政策宣传到位。扶贫项目实施之初,涉及的22个项目村都召开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印发了《致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封信》,开展了树一个宣传公示栏、每个组刷10条以上宣传标语、每个农户墙上都张贴一份宣传单的“三个一”宣传活动,实行扶贫项目演示图、项目实施方案图、项目建设示意图、项目责任图、行政区位图等“五上墙”,将扶贫项目实施的目的、内容、责任、方式等公布于众,提高了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群众参与到位。坚持让群众全程参与,共同建设。特别是扶贫项目村在研究讨论规划时,既有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参加,也有很多妇女带着孩子参加,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尚寺、桥北等村项目路基整修中,3公里多的田间路基由原来的2米左右需要加宽到4米多,施工期间正值玉米即将成熟的时候,需要占用路两侧群众丰收在望的玉米地,群众不仅主动砍掉自己的玉米,出工出力配合施工,更没有一户提出赔偿要求。
群众监督到位。扶贫项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工程建的好不好、质量过不过硬,群众最有发言权。工程施工中,每个项目村都选出威信高、责任心强的2至3名老党员、老干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从进料、配料到工程施工、养护全程跟踪监督,保证了工程质量。比如,在一期工程六标段的施工中,因施工单位养护不当造成新修路面被雨水冲毁,东三汪村质量监督员发现后,第一时间向项目指挥部进行反映,指挥部当场责令施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并确保不再出现任何问题。
后期管理养护到位。项目完成后,本着“谁使用谁管理,保证发挥长效”的原则,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将道路、桥涵等固定资产全部移交给泉源乡政府。泉源乡制订管护措施,实行属村管护,指定专人定期开展路肩培护、路面清扫维护、桥涵疏通等工作,确保路面整洁、桥涵畅通。同时村级利用路肩护坡种植一些经济树木或经济作物进行管护资金自筹,弥补工程管理经费短缺,建立了“以路养路”的长效机制,确保工程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干如铁,湿如鳔,不干不湿甩不掉”,这句俗语是扶贫项目区群众对家乡土路最贴切的描述。如今,30余条、37339米的“扶贫路”实现了项目区水泥路入户率100%,22个村间形成了“三纵九横”路网格局,方便了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增强了当地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扶贫路”畅通了,高效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起来。邵湖村建成鲜切花基地100多亩、温室大棚18座,段宅村建成树莓基地30余亩,泉东、东五湖、长埠岭等村发展高效农业基地400余亩、建成各类大棚近100个,改变了以往冬播小麦、夏种玉米的单一种植模式,带动周边近3000名群众脱贫致富。农家乐、采摘园发展迅猛,南毛村在项目生产路两侧山地上栽种了樱桃、核桃等果树近200亩;大马庄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和高档蔬菜育苗基地也正在规划建设中,在项目带动下,项目区13个省定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送走老土路,迎来了致富路”。面对实实在在的实惠,项目区群众个个乐在心里,笑在脸上。
(宋永 李学飞)
新闻推荐
3月20日,在郯城县红花镇房溜村,谢印凡小朋友在吃“春菜”。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郯城县乡村有“春分吃春菜”的传统习俗。农村老人将采挖回来的“春菜”(小油菜或荠菜)洗净后与鱼片炖汤,叫...
郯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郯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