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新一村群众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周宝云
通讯员 禚艳华 王进业
初春的阳光格外明媚。走进郯城县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新一村,楼房鳞次栉比,白墙红瓦美丽醒目;水泥路经纬相连,两旁店铺比肩;文化广场上莺飞蝶舞,处处生机盎然……谈起如今的农家生活,村民丁明辉颇多自豪:“现在俺村的环境说是‘鸟语花香\’一点也不为过,生活上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
也许,村史馆荣誉墙上的“山东省绿化示范村”“省老龄工作先进村居”“市一村一品十强村”“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庄”“郯城县五个好村党支部”等数十块奖牌更能诠释丁明辉的话。
新一村人多地少,人均只有半亩多地,靠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没法解决口袋里票子少的问题。靠山吃山,作为有着300多年银杏种植历史的村庄,从上世纪 90年代初开始,该村村委开始组织群众在粮田里栽种银杏定植苗和采叶圃。
“没想到钱来得这么容易。”村民尹作秀说,“刚从地里采来的银杏鲜叶5元一公斤,当时的银杏果卖到60元一公斤。”新一村的银杏种植面积很快扩大到3200亩,村委组织群众发展“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银杏GAP生产,手持“洋订单”,推进银杏生产标准化、产业化。15年前的村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6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0年,全国银杏绿化苗木销售行情看涨,靠着银杏叶、果收入的第一桶金,大部分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苗木经纪人。随着村集体投资100余万元建设的银杏苗木交易市场正式投入运营,全村近三分之二的农户走上了银杏绿化苗木种植、贩运、销售道路,每天交易额达数百万元,已发展成国内最大的银杏苗木交易市场,村集体平均年收入达170多万元。“毫不夸张地说,咱郯城的银杏苗木市场就是在俺村发展起来的。行情最好时,我一个星期就赚了 30万元。”苗木经营户丁凤旭说。
群众腰包鼓了,集体账上有钱了,惠民的事儿水到渠成。近年来,新一村先后创建了多个令村民自豪的全县第一:第一家村级老年大学、第一个农民乐园、第一支业余京剧团、第一个老年门球队、第一个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免费)、第一个有线电视户户通、第一个硬化路户户通……按照“体现特色,文明和谐”的指导思想,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开展了以整治村容村貌和改水改厕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规划,突出环境整洁、美化绿化和旧居改造,引导群众建设生态和谐的旅游新型村居,成为银杏古镇观光区的景点典范。为树立尊老养老睦邻团结的文明村风,新一村每年都要拿出5万余元发放到全村年满60岁的老人手中。同时完善村敬老院设施,全村五保户入院供养率达到100%。每年还大张旗鼓地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文明户”等评选活动。2015年,72名村民荣登村“四德榜”,村民冯英尧获“最美郯城人”提名奖。养老敬老、睦邻团结、勤俭持家已成为淳朴的村风。
猴年春节的第一天,新一村文化广场的戏台前早被赶来听戏的老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吃完饺子拜完年,听几天大戏过足戏瘾,已成为这个村过年的传统习惯。
说起村里的文化生活,村民马士兰说:“这几年,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组织了业余京剧团,没事的时候我们都愿到那去,跳跳广场舞,过过戏瘾。”
如今,村里在马士兰家的凤凰美食城的对过又新建了一处文化广场。新一村从去年开始就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在原有文化广场基础上,新建文化广场4处,购置音响设备2套,安装照明器材20盏、培训文化活动积极分子30人,实现了有一处文化广场、有一套体育健身器材、有一套移动音响设备、有一支广场舞队伍、有一套广播接收播放设备、有一名文化带头人的“六有”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我们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谈到未来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禚宝增信心满满,“县里投资3000多万元在我们村建了银杏会展中心,去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郯城)银杏节主会场就在俺村,投资1亿元的鲁地天沐(郯城)温泉开发项目也在我们村,今年国庆节将试营业。下一步,我们村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群众二次创业。”
新闻推荐
郯城讯 高峰头镇依托传统农业优势,大力开发优质农产品基地。目前,该镇麦坡西瓜、徐庄香葱、店子杞柳、蒲汪葡萄四大农业品牌远近闻名,成为当地富民强镇的重要经济支柱。该镇提出“调整经济结构...
郯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郯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