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郯城农民“乡村记忆馆”里“品”乡愁

临沂日报 2016-01-15 20:14 大字

□本报记者 周宝云

通讯员 杜娟

最近,位于郯城县红花镇马圩子村的“乡村记忆馆”成了十里八乡的一景。

“‘叉把扫帚扬场锨,碌碡锅子使牛鞭\’。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到我们村的‘乡村记忆馆\’看看就明白了。”马圩子村村民胡立华深有感触地说,“看到馆里收藏的各种老式农具、炊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一下子把俺带到了‘人民公社\’那个年代,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场景。”2015年,红花镇投资60余万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马圩子村,建起了“乡村记忆馆”。在不足200平方米的“乡村记忆馆”内,已搜集建国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常见、常用的叉把、锄镰、犁铧、扒箕子等农具和生活用品130余件。馆前480平方米的农村文化广场上摆满了大小石辗、石磨、辘轳、木轮车等生产、生活用品。

从马圩子村“乡村记忆馆”收藏的400多件珍藏物品中不难看出,郯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结束了老牛耕田的历史,天然气、液化气改变了祖祖辈辈做饭烟熏火燎的原始生活方式,老百姓赶集上街用的助力车、小四轮、摩托车替代了“长征”“飞鸽”“大金鹿”……

如今,分布在郯城农村各地风格独特的“乡村记忆馆”成了展示农村新变化和农民“品”乡愁的好地方。

日前,郯城街道投资 50多万元,运用四季景色与彩色泥塑相结合打造的全县最大的“乡村记忆馆”正式开馆。“乡村记忆馆”在内容选取上突出了两大方面:一是春、夏、秋、冬四季农时的田间劳作和主要劳动方式、过程;二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节庆、嬉耍及民间生活习惯。表现形式上采用半景画与泥玩相结合,时空对应,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幅四季分明、乡风淳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郯城乡村的别样景致。

其中,单独置于展台上的彩色泥塑再现了郯城最具代表性的做豆腐、摊煎饼、烀咸菜和烤烤牌的制作流程。郯城街道居民张乐民参观后感慨地说:“这些泥塑造型生动、逼真,给人返璞归真的艺术美感,不由使我们想起了老母亲清晨即起,俯身在蒸腾的热鏊子前,为家人操劳的温暖场面。”

建设“乡村记忆馆”得到了郯城农民的积极响应。郯城县庙山镇40岁的村民徐浩把家里有近百年历史的八仙桌、风箱等7件老物件捐到了立朝社区“乡村记忆馆”。“这些东西放在家里早晚要淘汰掉,放到展厅,能让年轻人了解老一辈人的生活,还是很好的。”徐浩说。

根据立朝社区的发展规划,2016年底,展厅将扩建到200多平方米。“村情民俗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财富,把它保护好,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家乡,记住乡愁。”立朝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应峰说。 

新闻推荐

表态发言罗庄区委书记

段卫东罗庄区将以今天的会议为契机,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以更硬的措施、更铁的手腕、更严的管理,坚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一是直面...

郯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郯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