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街道:请来“老文化”建设“新农村”
□本报记者 周宝云
通讯员 杜娟 李作辉
郯城县郯城街道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老文化”情有独钟。农村文化广场突出人文历史背景、民俗生活方式等,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文化格调,把新农村建设与文化修身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孝妇故里“孝”为先
在郯城街道东城社区东外环路旁,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西汉年间东海孝妇冢。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以汉东海孝妇为原型改编的戏剧《窦娥冤》被世人所传颂,弘扬了孝妇周青赡养老人的贤孝美德。
“百善孝为先”。东城社区借助这一历史孝德感人故事影响带动村民。社区投资200余万元建成集健身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修建了35米的孝德文化长廊,内容设置既有老二十四孝的故事,又有新二十四孝的行为规范。广场周围还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以孝为核心,用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以真人真事教育周边的人。社区还成立了“庄户剧团”、舞蹈队,紧紧围绕社区的四德工程,自编自演了《二子称娘》《瞧一瞧,俺们的新变化》《逛东城》《谁不说俺家乡美》《三子争母》等文艺节目。此外,社区还开设了“国学班”,每天下午将张卸、王卸、汪卸三个村的5到8岁的儿童组织起来,集中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孝敬课、感恩课等,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国学文化教育。
榆林社区做好“榆”文章
郯城街道榆林村因榆树多而得名。很久以前,村民靠榆树生存,后来由于榆树的经济价值低,村民纷纷把榆树刨掉,村内的榆树所剩无几。
郯城街道在打造榆林社区文化广场时又把“榆树”请了回来,在社区规划设计时,把榆树当作核心,重拾榆树文化。他们从全国各地搜集购置了榔榆(药榆)、家榆、白榆、金叶榆(黄金榆)、圆冠榆、大叶垂榆、榆树球、造型榆等11个品种1.7万棵榆树,分别栽植在广场附近。有的作为行道树,有的作为游园绿化,为广场增添了绿色风景。每个榆树下布置了景观石,篆刻上该树的名称、别名、生长特点习性及食用药用价值,让村民掌握更多的科普知识。广场仿古文化墙上还制作了榆树板块,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榆林村的由来、榆林村的故事、赞美榆树的文章和榆树的摄影美景等,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在榆林社区文化广场,形成了“入村榆成景,棵棵皆不同”的美景。
鱼米之乡重拾农耕文化
“鱼米之乡”是对郯城街道十里社区农业生产的赞许。这里紧靠白马河,是养鱼种稻的好地方。社区分别建设了两个文化广场,一个是小颜文化广场,一个是北墩文化广场,两个文化广场建设尽显当地农耕文化。
小颜文化广场划分为乡间树种、田园农耕、传统民俗、核心文化四部分,突出了乡村记忆主题。在景观节点的设置上,既贴近百姓生活,又彰显文化品位,让群众住上美丽乡村的同时,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广场不仅栽植了从全县400个村庄搜集的50余种郯城乡土树种,还按照“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农时特点,设立耕作场景;古井、茅屋、民俗戏台,移步换景,让最原始的农耕文化还原在村民眼前。北墩文化广场以古墩为历史背景。古时这个地方有座“瞭望台”。为体现古时场景,广场中建立了微缩景观“长城”,作为“瞭望台”纵阅四面八方:东望於海,南观苏淮,西顾圣城,北瞻泰岱。另外,该村的支柱产业为水产养殖,近年来又以冷水鱼养殖闻名遐迩。广场在建设中设立一尊鱼雕塑与水相连,水从鱼的嘴中喷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新闻推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日,国网郯城县供电公司在办公楼门厅及营业场所张贴了抗战纪念宣传挂图,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引导用电客户观看学习,了解抗战历程。这套挂图以“...
郯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郯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