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庭农场主张强的“转调创”

临沂日报 2015-07-02 21:12 大字

“老张,你的头脑就是灵活,今天参观了你的家庭农场,真是开眼了……”6月6日,在郯城县泉源乡张强的家庭农场里,来自周边乡镇的几位经营家庭农场的同行,面对张强的多种经营模式,赞不绝口。

一排排白色的温室草莓大棚,一片片绿油油的晚茬西瓜地,一波波散发麦香的金色麦浪……成为张强家庭农场里的一道道美丽风景线。

2013年春节刚过,中央首次在“一号文件”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42岁的张强从电视上看到新闻如获至宝,种了十几年地的他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家里种了12亩地,实在不过瘾,要是能种上百十亩地该有多好。于是,他把想经营家庭农场的想法告诉了家人。

没想到,家里人都不同意,觉得一下种那么多土地管理不过来。张强就劝家里人,种12亩是种,种120亩还是一个种法,忙不过来可以雇人,再说现在都机械化了,不用自己购买耕作机械,每年种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也就忙几天,种12亩地一年收入一万多元,120亩地就是10万多元。而且国家还有扶持资金,上哪里找这样的好事!

经张强这么一算账,家里人终于同意了。张强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在当年夏收之后,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00亩土地,按照传统种植模式,全部播种上了夏玉米,成为当地首位家庭农场主。

由于风调雨顺,200亩玉米喜获丰收。卖完玉米一算账,短短不到半年,除了土地租赁费、农资费等费用,净赚了10万多元。然而,在张强一家人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的时候,一场“灾难”已悄悄走近。

2014年秋天,200亩玉米长势良好,临近收获期,天公不作美,接连几天阴雨天。由于收获的玉米没有及时晾晒,导致玉米大量霉变,最后不得不低价出售。不但秋玉米没赚钱,就连上季小麦的收入也全部搭了进去,还倒贴进去2万多元。

遭遇了一年白忙活还赔本的困境,张强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简单了。

经过长久的深思,他决定改变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采取多种经营的发展模式,将效益风险降到最低。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他决定种植温室大棚草莓和晚茬瓜。为了稳妥起见,他“摸着石头过河”,预留了50亩地,30亩建起温室草莓大棚,20亩种起晚茬西瓜。

2015年春节前,他的草莓就喜获丰收,他根据顾客喜好新鲜的想法,把草莓大棚变成休闲采摘园。如今,他的首茬30亩草莓就收获了7万多元,20亩晚茬西瓜长势良好,在麦收后就可收获,预计可收入4万多元。50亩地的收入就超过了原先种植100亩小麦玉米的收入。

初尝甜头的他,觉得自己的种植模式走对了路,他盘算着未来,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争取把风险降到最低。实现家庭农场的致富梦,一直是张强的追求,经营发展模式的“转调创”,让张强看到了希望。

李学飞 宋永 

新闻推荐

2015年全国夏粮总产14106.6万吨

6月8日,联合收割机在郯城县马头镇麦田里作业。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106.6万吨(2821.3亿斤),比2014年增产447.0万吨(89.4亿斤),增长3.3%。 (房德华 摄) ...

郯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郯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