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唱响美丽乡村建设“三部曲”
本报记者 周宝云 通讯员 王传海 高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仿佛一夜之间,郯城县郯城街道小颜村就换了模样——— 道路笔直,院落整洁,文化广场欢歌笑语,村头巷尾景色如画。作为郯城街道美丽乡村连片打造的片区之一,小颜村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不仅让老百姓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更注重保留田园风貌,彰显乡土特色。
小颜村的巨变,得益于郯城县大力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该县以“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目标,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
建设美丽乡村,搞好规划是基础,产业支撑是关键。
郯城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依据地貌特点、功能布局、交通条件和资源条件等,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分类确定了东部山水生态型、南部生态农业型、西部休闲旅游型、北部连片整治型四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勾画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新框架。东部依托马陵山走势,主打地质奇观、兵学文化等品牌,建成齐魏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公园、麦坡世界地震地质公园等十大乡村农家乐景点;西部围绕银杏生态长廊,主打银杏品牌,成功创建国家4A级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南部借助稻米生产优势,着力打造“江北鱼米之乡”,先后推出“姜湖贡米”“撒牛荒”等优质农产品有机稻米品牌;北部致力打造美丽休闲乡村,“一点三区一形象”深入人心。如火如荼的片区建设,不仅使村居环境日新月异,也成为引领当地农民致富的新引擎。位于西部休闲旅游区中心位置的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借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4A级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据不完全统计,仅有3万多人口的新村开发区,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达7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抓好环境卫生是前提,提升群众幸福感是目的。
郯城县把抓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开展了“爱我家园·清洁郯城”大扫除活动,累计清理各类垃圾10万吨。全县15个乡镇成立了环卫所,配备工作人员及公务用车,建成并启用各类垃圾中转站19个。在经费投入上,全托管乡镇按每户每年165元的标准,由县、乡镇、村居三级按5:4:1的比例进行分摊;实行“自行管理”的乡镇,根据考核情况由县财政按每吨生活垃圾5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2014年,全县投入城乡环卫一体化资金达1.42亿元,建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乡镇、村居、社区实现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满意度调查在全省提升了37个位次。
建设美丽乡村,加强道德建设是核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保障。
郯城县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质,通过在农村建设“善行义举四德榜”、评选星级文明户等措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文明素质。全方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和道德模范事迹宣传片,在各新闻媒体和城区显著位置集中刊播。广泛开展“美德郯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全县有59个省市文明单位参与结对帮扶,帮扶资金累计达160余万元。累计开展“植绿护绿,清洁家园”“共圆中国梦,我们在行动”“快乐星期天”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6次,2家单位被命名为“临沂市志愿服务基地”,20名志愿者被评为“临沂市优秀志愿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等化,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验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乡镇文化阵地基础逐步夯实,8个乡镇文化站被文化部定级为三级以上,4个乡镇更新了电子阅览室,50处社区文化中心优化升级。送文化下乡常送常新,在全县129个农村社区实施“一村一场戏工程”,全年共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40多场。
新闻推荐
“你好,是农机家政吗?我今年打算不回家了,想把6亩小麦收割的任务托管给你们。”“没问题,你把你家麦地的地理位置告诉我,就可以了。”时下,刚进入小满时节,离小麦收获还有近20天的时间,郯城县郯城街...
郯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郯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