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打造公共文化惠民新常态
农村大众报郯城讯(通讯员王传海高元)柳琴戏传统剧目《喝面叶》、《墙头记》,鲁南五大调《华容道》、《一匹绸》……日前,郯城县“一年一村(社区)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仪式启动,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引来台下热烈的掌声。
郯城县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作。柳琴戏、郯马五大调、郯城木旋玩具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文化馆、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郯城街道和马头镇综合文化站被文化部评定为一级文化站,郯城成功创建为山东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文化活动需要阵地。郯城在城区投资数亿元建设县文体中心、公共文化广场、路边阅报栏、信息栏,在农村启动500万元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金,激励全县160个社区同步规划建设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投入400万元打造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500余万元建成100多处镇村两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郯城每年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数千万元,全县文化阵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拥有了广阔舞台,备齐了笙箫管乐,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密集上演。仅去年一年就组织各类文化下乡20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7000多场次、送图书下乡1万多册;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新苑社区几位老乡,农闲时喜欢自弹自唱、自娱自乐,有关部门跟进整合,散兵游勇变成了有政府补贴,定时有演出的庄户剧团。在政府的支持倡导下,郯城街道小颜庄等6个社区建成“乡村大舞台”。
红花镇的“中国结”享誉全国。依托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郯城专门成立了中国结艺协会,形成“中国结”生产加工专业村15个、专业户4000户、大型工艺品厂6家,辐射带动就业人口7万多人。据统计,郯城依托地方特色发展起来的中国结、杞柳编、民族乐器制作等民间工艺品生产经营企业目前已达100多家,发展100余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实现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年增长率达20%。
作为朝阳产业,文化旅游在郯城也红火开展,依托齐魏马陵之战古战场、郯城地震断裂带、新村银杏资源等,“东线马陵山景区、西线沂河景观带、中部古郯文化区”的“一区两线”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下一步,我们要让文化投入释放更多红利,打造公共文化惠民新常态。”郯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代长红说。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郯城讯(通讯员刘国伟)4月20日上午,一面“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锦旗送到了郯城县国土资源局职工刘宗华的手里,“太感谢你了,你帮了我的大忙,包如果找不回来,我的损失难以估量啊...
郯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郯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