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开启东海徐氏家族的发迹之路 徐宁:幸进之臣的实力

山东商报 2014-08-22 17:11 大字

郯城徐氏家族的祠堂点击查看原图东海堂是徐氏的堂号点击查看原图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最终使得司马氏皇族于永嘉末年南下,建立东晋政权。于是,就有了五马渡江,一马化龙之说。而在这场南渡的移民中,作为次等士族的东海徐氏家族,得到了一个看似﹃幸运﹄的机会,从而为家族崛起奠定了基础。只是人们忽略的一点是,幸运女神,往往只会垂青有实力的强者,而机会,则永远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东海徐氏家族的迅速崛起,靠的不止是幸运,而是其家族思想的迅速转变。

幸进之臣火箭升迁

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桓)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字安期,通朗博涉,彝遇之……结交而别——据《晋书·桓彝传》追溯南朝东海徐氏的发迹,我们不得不提到永嘉南渡之后徐氏家族的族人徐宁。

正是他意外的结识了当时的朝中权贵桓彝,才开启了东海徐氏家族在南朝的发迹之路。

不过如果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徐宁的成功,颇有点“幸进之臣”的意思。

西晋末年,司马氏皇族渡江南下建立东晋,而随后大批的士族与流民也追随其南下,最终东晋定都于建邺(今南京)。

而在这次南渡的过程中,原籍在郯城的东海徐氏家族仅仅只是一个次等士族,其家族中步入仕途中人,大多只是基层的普通官员。即使是徐宁,在当时也不过是担任舆县(今扬州)县令一职,而其祖辈和父辈,只不过是600石的小官而已。

不过,幸运女神向东海徐氏张开了双臂。

在徐宁担任舆县县令不久,他意外的与当时朝中的重臣桓彝相遇。

作为东晋名臣,桓彝出身于世族大家,自幼聪明好学,能文善武。不过在东晋建立之初,由于权臣王敦擅权,使得桓彝不得不托病辞官,而在其回家的路上,则遇到了徐宁。由于两个人都酷爱玄学清谈,于是开始了一番交谈,交谈之下,桓彝被徐宁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于是将他推荐给了朝中的另一位大臣庾亮,并赞徐宁为“海岱清士”。

于是,徐宁从一个小小的县令,被庾亮提拔为吏部郎,随后又担任了左将军、江州刺史等重要职务。在当时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东晋,徐宁从九品县令一跃成为四品吏部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无异于一次火箭式升迁。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一次与朝中权贵的偶遇,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喜欢玄学清谈而已。徐宁,真的是一个幸进之臣吗?

道学起家儒学入世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据《五代史伶官传序》幸运女神青睐有实力者,而机会则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徐宁的发迹,看似是一次运气,实则是其能力的体现。

“徐宁的成功在于其对玄学的认识。”作为《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研究》一书的作者,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刘宝春这样对记者解释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流上层士族中流行玄学清谈,而徐宁恰恰对于这一块很是精通。”

据史学家考证,魏晋时期的玄学清谈,其核心思想恰恰是道家的精髓,而在当时,天师道在琅琊、东海一带非常流行,东海徐氏中人信奉天师道的人也颇多,徐宁更是道学名家鲍靓的弟子。尽管东海徐氏因为永嘉之乱而不得不南迁,但是徐宁对于道学和玄学的研究却没有放下。不过或许连徐宁自己也没想到,以玄学清谈得以引起高层关注的他,在随后的仕途中却未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究其本因,阻碍其“进步”的,恰恰还是玄学。

道家的无为而治,与政治家的积极入世,恰恰是相反的,作为一名依靠玄学起家并且得到火箭式升迁的官员,徐宁在进入高层政治圈中依然崇尚道家,这也使得他在为人处事方面显得极不成熟,以至于最后“坐收北阙叛将,不擒”,结果被免职。

事实上,徐宁仕途的失败,给东海徐氏家族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自此之后,东海徐氏家族逐渐走出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转而向儒家的“入世”靠拢。

作为徐宁的孙子,徐羡之本人也颇崇尚道教,但是祖父的官场遭遇,让他清楚地意识到,道家的“无为而治”在政治斗争中只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儒家的“入世”才是官场上的真理。

这种积极主动的转变,也让东海徐氏在南朝逐渐的拥有了强大的力量,一个显见的例子是,自徐羡之之后,东海徐氏家族涌现出了不少官员,而这些官员本身亦颇具“大儒”风范,例如徐湛之,官至南朝刘宋一朝的宰相,却著有《妇人训诫集》十一卷;而徐湛之的孙子徐孝嗣则曾负责编纂过《五礼》,其儒学造诣颇深;而南梁武帝萧衍更是对东海徐氏后人徐摛的儒学功底钦佩不已,对其“宠遇日隆”。“如果说在徐宁时期,东海徐氏还对于道家有所崇拜,那么从徐羡之之后,东海徐氏对于儒学更为重视。”在刘宝春看来,东海徐氏家族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其对于儒学和道学的双重修炼:“作为根植于齐鲁的徐氏,儒家思想其实是深入其骨髓的。”

家学渊博以儒为本

郯城县,徐一半儿——郯城民谚如果梳理一下南朝东海徐氏的家学,或许我们可以用尊儒、崇道、尚玄、向佛这八个字来概括。而在这些家学之中,儒学无疑是其根基,而这也是东海徐氏能够在南朝崛起的根本因素。

1980年代的某一天,在郯城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工作的徐绍贵,收到了一封来自于广州的信件。

写信人名叫徐伟坚,是广州当地的一名学者。“信的大体内容是谈关于徐氏祖陵的事情,他经过考证认为,徐氏的先祖来自于东海徐氏,而东海徐氏的根基,就在我们郯城县,他希望我们可以帮忙查询探究一下徐姓的祖陵所在。”徐绍贵这样回忆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郯城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徐绍贵对于自己姓氏的来历并不清楚,他只是隐约记得儿时家里老人常对他说的一句民谚:“那句民谚叫‘郯城县,徐一半儿\’,就是说郯城这里姓徐的人太多,占了一半儿。”

这句民谚所言非虚,在徐绍贵的记忆里,1980年代的郯城下辖22个乡镇,其中11个乡镇的党委书记皆姓徐:“当时我还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说全国徐姓的起源就在我们郯城?”

于是,徐绍贵开始对郯城县的徐姓长者进行走访调查,结果却意外的找到了徐氏祖陵——位于今郯城县城北的豹公墩。

据史料记载,徐姓的始祖本是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当年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其二儿子若木被封在当时的东海徐地(即今郯城),建成徐国,而若木的后人则以徐为姓,在周朝即春秋时期曾有过几次迁徙。

而徐绍贵所说的豹公墩,就是徐国第五代国君的墓地,它至今仍存留于郯城县城北部,方圆百里,高约10米左右。“虽然徐姓有过几次迁徙,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史料中,徐姓的主要郡望只有五个。”刘宝春告诉记者说:“这五个郡望分别是:东海、东莞(今日照莒县)、琅琊、高平和濮阳。”而在这五个郡望中,其余四个郡望皆把东海郡当做自己的发源地。“所以说,东海徐氏是天下徐氏的发祥地这一说法,并不为过。而正因为如此,东海徐氏家族对于儒学是非常看重的,虽然在家族后期的发展中,兼容了道学、佛学等思想,但是其根本的指导思想还是儒学。”

掌故钩沉

五马渡江一马化龙

在西晋末年,由于五胡乱华,西晋的司马氏皇族不得不南迁建邺建立东晋。所谓的五马,是指当时西晋司马氏皇族的五位王,分别是琅琊王司马睿、汝南王司马祐、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彭城王司马纮中。

而在渡江之后,最终琅琊王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者,国号晋元帝,故而有“一马化龙”之说。

郡望堂号

即地望、郡姓。其本是“郡”与“望”的合称。其中,“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在郡望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堂号,堂号则是以家族的聚居地或者是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命名。例如孟氏堂号为“三迁堂”,取自于孟母三迁之意;周敦颐曾写过《爱莲说》,故而其后人以爱莲堂为号;再如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故而谢氏族人以“东山堂”为号。

由于徐氏家族郡望东海,故而现在徐氏族人谈起老族谱,往往称之为“东海堂谱”。

新闻推荐

男子醉酒俩小时打了161次110被拘留7天

商报消息(记者郑芷南通讯员杜从俊)短短两个小时内打了161次110报警电话,临沂郯城一男子醉酒后觉得有小偷,摸起手...

郯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郯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