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申庄村吃水记 农村大众报记者孙成民

农村大众报 2020-09-09 14:48 大字

9月3日下午3点,太阳毒辣辣地照着,“秋老虎”正在发威。56岁的高建社从地里回到家,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连头带脸痛痛快快地洗了一把。水很清凉,他洗得很痛快。

高建社是平邑县流域镇南申庄村村民。两年前,从地里回来,天再热,手脸再脏,他也只能从水缸里舀大半舀子水,倒在脸盆里洗手洗脸。那时候,水对南申庄村人来说,太珍贵了。

对地处偏僻、住在丘陵上的南申庄村人来说,吃水曾经是他们最大的事儿。为了有水吃,他们靠人力,在村里打了4口井。这4口井平时能让全村1700来口人有水吃,他们用桶把水从井里提上来,担回家,倒进水缸里。天旱时,井里的泉眼出水很慢,村民就把孩子用绳子放到井下,让孩子一瓢瓢地舀水,井口边是排着长长的队等着挑水的村民。

2012年,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这个村在村西打了一口160米深的机井。这口井出水量大,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全村人为此欢腾。井水用电机抽到水囤里,三四天抽一次,保证全村人吃水。3年后,水囤出了问题,只有抽水时村民家的水龙头才能出水。又因为村集体没收入,只能5天抽一次水。抽水时,住在低处的村民家的水龙头能放出水,住在高处的没水。为应对这一问题,村民家家户户备有水缸、水桶,住在低处的村民在抽水时把缸和桶全放满;住在高处的600来口人,只能到有水的村民家用小车推水,灌满自家的缸、桶、盆。

2018年4月,作为县派驻南申庄村第一书记,杜爱峰和郭金玉进村后。入户走访,村民反映最多的是吃水问题,尤其是住在高处的村民。因为压力不够,高处的村民吃不上水。两位第一书记觉得是机井里的抽水管道出了问题。他们雇来吊车,把管道吊出来,发现管道接头处的垫子老化了。换完垫子,重新把管道下到井里,抽了三天三夜,住在最高处的村民家才有水。村里没钱,两位第一书记就自己掏钱,垫上电费、材料费、施工费等。

抽了这么长时间,才让最高处的村民家有水,肯定还是有问题,两位第一书记跑到县水利局请教专家。专家说,铁管子年岁久了,锈蚀得有漏水的地方,建议更换;以前的电泵马力小,也应该换个大的。

电机以旧换新,买来86米长的更耐用的塑料水管,找来吊车,两位第一书记和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一起,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这么长的管子下到井里。电机马力大,管子又是新的,全村人吃水问题解决了。

村里仍然是三四天抽一次水。抽水时,村民仍然是把家里的水缸、水桶全部放满水,吃上三四天,等下次抽水。时间长了,一些村民的水缸里长了绿苔,村民说:要是拧开水龙头,随时有水就好了。

两位第一书记又跑到县水利局,县水利局副局长廉士增现场查看、了解后,经过局里研究,决定把南申庄村纳入乡村饮水规划,这需要60万元的投入。

2020年5月,南申庄村新的饮水工程开始施工。500多户每户都安装了电表,垒起了水池子。7月27日,工程完工。从这一天开始,全村人24小时吃上了安全的饮用水。

今年61岁的刘四营是南申庄村党支部委员兼村委委员,对全村人这些年来的吃水变化,他一清二楚。“以前没有水表,个别村民不注意节约用水,造成了浪费。”他说,“现在一户一表,没人再浪费水了。”

新闻推荐

强基础抓重点重长效 平邑以“路长制”引领提升公路服务品质

□吴荣欣邱学文耿俊逸报道本报平邑讯路面平整如新,车流密而有序;路口渠化各行其道,停车港湾草茂花繁;绿化乔灌搭配,管网全...

平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平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