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里的“父女情”

临沂日报 2018-02-23 10:32 大字

“滕爸爸,爸爸抱……”大年三十中午,即将调离平邑县救助站的滕贵国再次来到他熟悉的工作岗位,迎接他的是苗苗用稚嫩的声音喊出的爸爸。

“苗苗真棒!爸爸给你买了好吃的,还有新玩具,看看喜欢不?”抱着心爱的苗苗,滕贵国父爱暖暖。

春节前夕,滕贵国正式调离平邑县救助站,这个他工作生活了近十年的地方,但他还是时刻牵挂着在外流浪人员的冷暖。“他们来到救助站,这里就是他们的家。特别是苗苗,这里是她唯一的家。我们得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到救助站,滕贵国马上又进入工作状态,进厨房、看宿舍,生怕他的“亲人”过得不舒服。“今年过年不用在站里值班了,但也要回来看看。特别是苗苗,我看着长大的,跟自己的亲生女儿没什么区别。”

2016年2月,怀有身孕的苗苗母亲在流浪期间被平邑县救助管理站巡逻人员发现并带至救助站内。当年6月,苗苗出生,从此有了7个爸爸妈妈的爱。

“我们几个人都把苗苗当自己的孩子看,几个女同志轮流照看孩子,自己孩子的衣服也拿来给苗苗穿,大家都很疼苗苗。”说起苗苗,滕贵国总是滔滔不绝,而他的脸上也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长期滞站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说不出姓名的“无名氏”。为了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两年救助站联系公安部门为他们重新办理了户口,做了残疾等级鉴定,缴纳了医疗保险。“在这里,他们是有名有姓又有医疗保障的一家人!”2017年,平邑县救助站为长期滞站人员采集了DNA数据,并录入了全国公安打拐DNA信息数据库。

傍晚,新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救助站工作人员开始为滞站人员煮饺子,而这时的苗苗早已在滕贵国的肩头熟睡。“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多陪陪他们,让这些滞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尽快找到家,能够团团圆圆跟家人一起过节。”

本报记者 张萍通讯员 齐可振

新闻推荐

老酒厂新生记

□本报记者李发波通讯员张伟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平邑寿星酒业,一走进厂区,便感受到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干劲,浸润在浓郁的酒香之中。记者看到硕大的酒坛子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厂房,在酿造车间、原酒库、化验室...

平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