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消失的乡村打铁匠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这句老话说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如今打铁这一老行当已经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在平邑县白彦镇,村民葛德之和徐艳富依然坚守着这项老祖宗传下来的锻造技艺,不过却为手艺后继无人而感到无奈。
8月11日中午,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在平邑县白彦镇的一处集市上,炉子中的火苗被鼓风机吹得呼呼直窜,两位铁匠师傅将烧红的铁具放在砧子上,趁热打铁抡锤锻打。两人错落有致地挥舞着锤头,叮叮当当,铁花飞溅,待打到差不多时,将敲打好的铁器放入水中,“嗤”的一声,冒出一股青烟。
81岁的葛德之是白彦镇上的名人,家中祖辈以打铁为生,自15岁跟随父亲学习打铁,如今已经从事这一行业66年。另一位打铁匠名叫徐艳富,生产队时期的老铁匠,如今重新拾起打铁的技艺,补贴点家用。“打铁这个活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特别是夏天,我们还得守着个火炉,抡挥锤头。”徐艳富说。
葛老汉告诉记者,打铁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体力活,看着容易做着难,除了有力气,淬火和回火的技术也必须过硬。如今,葛德之与徐艳富在集市上设摊揽活,每年春耕秋收之时,两人的摊前才会有生意上门。令他担忧的是,打铁是个体力活,又累又脏,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自己祖传的手艺也即将失传。
上世纪80年代,打铁行业盛行于乡村,前来铁匠铺的村民川流不息,葛德之、徐艳富等铁匠也在劳累中享受着打铁带来的快乐,如今铁匠铺前门可罗雀,随着农用机械的普及,这门祖传的锻造技艺或许终将失传。
文/片 本报记者 廖杰
新闻推荐
一把剃刀,一把椅子,一个水桶,一个脸盆;一推,一刮,一清洗;露天的环境,简易的工具,娴熟的技巧,十几分钟的工夫,一个满脸胡茬头发乱糟糟的老头儿立即变得清爽精神起来……在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集市的一个角落里...
平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