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努力打造品牌特色学校 办人民满意教育
□临报融媒记者 孙 云
通讯员 张瑞泰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在“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进程中,历经风雨沧桑,有说不尽的光阴故事……如今,在宋建轶校长的带领下,披荆斩棘,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奋斗。
坚持党建统领 强使命促担当
近年来,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党委带领党员职工深入打造“先锋领航 优质发展”党建品牌,强力引领学校“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办学进程。学校凭借连年稳健提升、名列全市前茅的教育质量连续多年荣获临沂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学校、进步学校、艺体生培养先进学校等一系列称号,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2020年度,学校党委开展了建校以来第一次校级荣誉评选,并召开了表彰大会,对5名“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36名“学校优秀党员”进行了表彰,广大党员深受鼓舞,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心理获得感明显增强。
机制的完善,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年4月高三封闭复课,学校243名教师主动请缨返校,7位女党员教师毅然带着母亲(婆婆)、孩子一起返校。去年年前,因疫情防控需要,学生提前一个星期放假,二十四中老师自发组织线上教学,整体上到腊月二十六;张建春老师腊月三十晚上还坚持线上辅导,学生家长深受感动。老师们虽然没有任何报酬,可是依旧尽心尽力、乐在其中,充分显示了二十四中党员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师德境界。
党员是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党员是标杆,树立学习的榜样。“先锋领航 优质发展”党建品牌创建,把学校广大党员锻造成党建与教育工作的一颗颗“螺丝钉”,不忘初心,坚守岗位,携手发力,积极作为,成为二十四中师生内心深处最美的风景。
推进暖心工程 铸师魂强师德
近年来,临沂第二十四中学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持续开展师资建设暖心工程,努力增强全体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从2018年到2019年,偿还积压多年的教师筹资债务,彻底化解了老师意见最大的历史难题;争创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试点,在大幅增加教师职称评聘职数的前提下,推出名优教师破格参与上一级职称评审的机制,2019年度职称评聘,该校增设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47人,破格推荐2人;完善教师绩效奖励机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老师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幸福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
暖心工程的全面推进,赢得了广大老师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回应。以5月份高三封闭复学为例,郑仕香、姚金玲、张丛丛、张春梅四位女老师,分别在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不幸离世的情况下,毅然选择留在学校,坚守讲台,集中彰显了学校教师队伍以校为家、以生为本、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对广大学生心怀感恩、全力备考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促进作用。
深化精致管理 强师能促发展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坚持以“精准高效”为目标,持续落实“一纲三目”管理机制。
“一纲”就是以分管校长主抓的扁平化管理为纲,做实全天候、无缝隙、精细化年级管理。以年级为单位,实行年级大值班、级部小值班制度;年级主任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心系老师,盯住学生,竖起一面旗帜,抓好一个级部”,引领督促分管教师向学情聚焦,向效益聚焦,强内功,促发展。“三目”是以教务处的常规管理为目,紧抓集体备课和教学常规不放松,尤其是集体备课,严格按照“三轮四定五备六议”模式进行。教务处全程检查,并对集体备课教师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赋分、校区公示,确保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以学科教研中心的专业引领为目,以教研促教学、提效率。学科中心主任深度参与各个学科的教学与管理,指导集体备课,把关讲义质量,常态推门听课,组织教学大比武、学科教学论坛等活动,引领学科教师实现课程定位精准,业务交流深透,教学质量提升。
以学科备课组精致教学为目标,备课组全程深入落实教育教学工作“六字”方针(备课要“准”、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法要“活”、落实要“严”、辅导要“细”),确保教师集备研究充分、教学预设精到、训练辅导精准。
学校每学期组织两次教师业务考试,并把考试成绩纳入教师个人千分制考评(50分),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督促激励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学科中心主任全程参与学科教学与管理,通过指导集体备课、视导检查年级常规、推门听课、课堂教学评价、学科教学论坛等工作,全面推动教研教学工作。学校每月常态化开展教研之星、教学之星、管理之星评选,大力表彰工作积极、业绩突出的教师,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记者手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将持续打造“先锋领航 优质发展”党建品牌,引领“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办学实践,为河东打造“全市一流教育”开拓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李依璐张慧通讯员田丰王浩然)近日,兰山区卫健局组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到中药共煎配送中心(临沂市中医医院...
临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