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般的心 记河东区梅家埠街道彭古村“好媳妇”杨学英
今年54岁的杨学英出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一个偏远农村,在她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从小在姑、姨家长大。1999年,经人介绍,杨学英嫁到了河东区梅家埠街道彭古村一个贫寒的家庭——丈夫患有腰疾,干不了重活,婆婆偏瘫,生活不能自理。
有娘在,就像家里有太阳
嫁到张家后,伺候偏瘫卧床的婆婆成为最难的事情。每天做完饭,杨学英都把婆婆背到饭桌前喂饭,喂完饭再背回床上。婆婆体胖,身高仅一米五的杨学英每次背她都很艰难,但看到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吃饭,她就感到很幸福。杨学英每天都给婆婆洗脸、洗脚,按摩腿、背,帮助她恢复。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她还是省吃俭用,拿出钱为婆婆买药治病。夏天,杨学英每天给婆婆洗澡。婆婆通情达理,怕太麻烦儿媳妇,不让她洗,但杨学英每天还是坚持给婆婆洗澡,换上干净衣服。每次买了好吃的,她都先拿给婆婆吃。大女儿出去打工赚钱后,买来好吃的都要先给奶奶吃;5岁的小孙子都知道,有好东西太奶奶先吃他再吃。每当杨学英夫妇去地里干活,小孙子就在家陪着太奶奶,给太奶奶讲故事、倒水喝。“咱现在怎么对老的,以后儿孙就怎么对咱!”杨学英说。
在杨学英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病情日趋好转,能从床上自己坐起来了,好的时候,能扶着凳子挪步了。然而,2017年初,婆婆第二次脑出血,完全瘫痪在床。由于长期患病,婆婆心情压抑,杨学英每天都陪婆婆聊天。她常说:“有娘在,就像家里有太阳,我们每天回家见到娘、喊声娘,就很温暖、很满足。”
杨学英就是这样20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侍奉婆婆直到2020年春节前老人安详地离开人世。婆婆生前常说:“有好闺女不如有这个好媳妇啊。”
亲兄弟,咱得管
刚进张家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丈夫有腰疾干不了重活,五口人要吃饭,丈夫前妻的孩子要上学,婆婆生病要买药,年久失修的房子要修缮,生活的重担,都一起压给了她。
屋漏偏逢连夜雨。她的小叔子年轻时外出打工,最后没拿到钱,整日借酒浇愁,生活无着落。杨学英对丈夫说:“亲兄弟,咱得管。”
为了帮助小叔子盖房娶媳妇,杨学英想尽了办法:多承包几亩地、早起几小时、多做几项活……只要能多增加点进项,她甚至不要什么面子,去拾破烂增加点收入。她就像上满了发条,凌晨1点起床,去地里挖菜、整理码好,5点回家给老人孩子做饭、伺候婆婆、送孩子上学,然后再去赶集卖菜。杨学英的每天都是在这样的辛劳中度过,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2个小时。下地干活,没钱租农机,丈夫又体弱没劲,她就让丈夫把着犁,自己拉犁。2亩多地,一个人耕出来。“那时候,我能吃,一顿能吃五个馒头。”回忆当时的情景,开朗的杨学英笑了。
在她的努力下,终于帮助小叔子盖起了新房,娶到了媳妇,人也渐渐找回了生活的责任和勇气,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你前妻的父母,就是俺的父母
丈夫的前妻是因病去世。杨学英嫁过来后,主动对丈夫说:“你前妻的父母,就是俺的父母。”自此,杨学英就又多了一对“父母”,多挑起了一副担子。
有一年冬天,“父亲”跟她说,腿出了问题,下不来床。杨学英回家跟丈夫商量后,把家里仅有的20斤黄豆和两只老母鸡卖了,买了棉花和布,给“父亲”做了一身棉衣和被子,“父亲”穿上新棉衣,能下来走路了。“我看出来了,他那是冻得。”提起那时“父母”的艰辛,杨学英眼圈红了。她每周都要去“父母”那里探望,干家务。由于“父母”有矛盾不住在一起,杨学英每次要分别去两处照顾。有时,家里实在忙,杨学英就把他们的衣服拿回家洗,整理好了再送回去。
祸不单行,2011年,老两口的儿子出车祸不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家痛不欲生,整日以泪洗面。怎么办,杨学英对丈夫说:“我们养!”从此,两位老人的赡养也落到了他们身上。
“再苦再难也不能饿着他们。”杨学英每次都买着饭、鸡蛋、肉、水果去,尽量多干活。“母亲”知道她家里困难,不让买东西,尤其不让买衣服。“娘行动不便,有一次,她摔倒了,怕俺担心,不给说。等俺去见到,娘头、脸都肿着,血迹干在脸上。”讲到这个苦命的娘,开朗的杨学英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杨学英几次要把“母亲”接到家里,老人家死活不肯,杨学英只得两头跑。如今,“母亲”已经96岁了,她拉着杨学英的手说:“虽然俺儿、闺女命短,可是老天又给了俺一个这么好的闺女,这是俺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杨学英虽然个子不高,却足以让每个人都仰视;从没上过学,可讲出的道理,让人震撼、让人崇敬。她面对贫苦,负重前行,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面对长辈,深明大义,至诚至孝,让老人在不幸中体味到相濡以沫的亲情;面对儿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传统的孝道充满了整个家庭,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本报通讯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安连荣能继力通讯员张荣华)5月11日,ZH8733航班安全降落在临沂启阳机场,深圳航空临沂?无锡?泉州航线正式...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