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山汉墓彩绘帛画赏析

临沂日报 2018-06-29 12:18 大字

临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临沂金雀山、银雀山汉墓群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除银雀山1、2号西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兵书外,1976年在金雀山九号墓中出土的长江以北地区唯一一幅西汉彩绘帛画,也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帛画的出土,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风土、人情、绘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金雀山帛画为长条形,全长200厘米,宽42厘米,出土时平展于棺盖麻布之上,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有日、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日月下面是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山前华贵的建筑物,是墓主人生前所向往成仙后居住的“琼楼玉阁”,富丽堂皇。

建筑物以下是人物活动的场面,分为五组,表现了墓主人生前起居、歌舞、会客、纺织、问医、游戏等生活场景。

第一组为跪拜请安,画面中有五位人物,其中一位老年妇人身着蓝色衣在右方端坐,面前有四位侍女,分别穿着蓝、红、绿色长裙,第一位侍女跪于墓主人近前,正在捧杯进献,其他三位拱手而立,似在问安,又似在等候老妇人的吩咐,整个画面贵妇人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第二组为乐舞表演,画面中有五位人物,右边是两位吹竽抚瑟的乐师,中间是一位身着彩衣、腰肢纤细的歌舞姬,正舞动着长如匹帛的红水袖翩翩起舞,左边两人面对乐舞而坐,是观赏者。这组乐舞表演场面生动的展现了西汉时期一个鼓乐丝竹绕耳的宴乐场面,反映了汉初琅琊古郡人们生活安宁、社会稳定的情况。

第三组为迎送宾客,画面中有五位男子,均头戴鹊尾冠,身着长衫厚履,见面相互拱手施礼,文质彬彬,反映出汉代的礼仪以及儒教的盛行。

第四组分为两组场面,为问医、纺织,共有六位人物,画面右侧一位妇人正操一架纺车,右手用力运转,左手扬起抽纱,对面两位妇人站在那儿看她操作,似在向她学习,旁边有一位小孩正在向她招手呼唤,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充分说明在汉代山东临沂的养蚕和纺织技术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纺织场面的左边,一老妇人向一戴鸟头面具的人询问,传说战国时期神医扁鹊为鸟面人身,他重视望诊切脉,曾被司马迁誉为脉学之祖,画面中鸟面人身者是医生的形象,妇人正在问医。

第五组为角抵游戏,共三位人物,两位健壮的武士居于中间和右侧,正摩拳擦掌,摆开架势,准备进行一场激烈的格斗,左侧的旁观者是文职人员的装束,可能是裁判,也可能在指导,角抵游戏是乐舞百戏的一种,它起源于秦朝,到了汉代,角抵戏最为盛行,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生动体现了汉代气势雄浑,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精神,成为中国表演上的一个创举,现在的很多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像柔道、摔跤等,大都源于此。

人物以下是地下场面,虎、犀正凶猛地搏斗,两条青龙张牙舞爪,两龙头中间,有一熊面人身者,穿着绿袍,左手持剑,右手持盾,这是“方相氏”,“方相氏”是古时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祗,他执戈扬盾驱逐疫鬼精怪。

整幅帛画依托天上、人间、地下三个场景,描绘了墓主先前的生活片断和追求永生不死、升天成仙的幻想图景,体现了汉代人们梦寐以求的“升仙”思想。帛画中墓主人处在人间上层的突出位置,天上、地下的神灵对她的呵护、关照,满足墓主人强烈的支配欲。

帛画是绘制在丝织品上的图画,有独特的技巧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古人为什么要在丝绸上绘制图画呢?其实古人非常崇敬丝绸与蚕,这种崇敬是源于对生命重生的追求,希望生命能破茧而出,所以古人绘制帛画时,需沐手焚香,有虔诚的敬畏之心。金雀山彩绘帛画出土时平展于棺盖麻布之上,棺盖上覆盖帛画,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被称为“非衣”“铭旌”或“灵幡”,尺寸一般和棺椁的长度相仿,绘以死者生前事迹,祭悼时张挂于灵堂,出殡时引为前导,送葬的人要高高举起灵幡,走在棺椁前面,入葬时将作为随葬品覆盖在棺椁上,告慰亡灵,祈求升仙。

帛画通过描绘人们向往的平安、宁静、幸福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人们对美的热爱和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习俗,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绘画艺术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史学价值。 隋孟彦

新闻推荐

张鲁:立梦、筑梦、圆梦

总分665,全省前15名,这是临沂商城实验学校张鲁交出的高考成绩单。张鲁是一位综合能力强的女学霸,她独立有思想、心理素质高,...

临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