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翰墨沂蒙自然含蓄静穆——朱仕明山水画作品欣赏

临沂日报 2017-07-14 10:17 大字

本报记者

张福海

“潜窥古人之秘奥,深识画理之元微”。观画家朱仕明的作品,你会发现他走的是一条“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入古出新之大道。他寻求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革新精神的融合,饱含深情地书写精神家园,营造出了自然、含蓄、静穆画境。

画境,体现的是画家心境。心境旷达则画境高远。他保持着一种平常、自在、随和的生活状态,正是这种画境背后的心境,让画家的作品像春天的阳光、夏天的清风一样温润心灵。画家不仅画出了沂蒙的山川景象,也画出了追求的理想家山。如《雨后·蒙山物语》、《沂蒙崮》等,感觉其个性风格更加明显,反映追求营造的山水意象越加纯熟,蕴深植厚的沂蒙文化底蕴。

我们能感觉出画家朱仕明真实而朴素的艺术情感以及对挖掘和表现这方热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如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说:“夫秋水苍葭,望伊人而宛在;平林远岫,托逸兴而悠然。古之骚人畸士,往往借此抒其性灵,而形诸歌咏,因更假图写以寓其恬淡冲和之致。”

更令人欣喜的是,他的作品笔墨落落大方,南秀北雄、融会贯通,格调隽永,气势撼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沂蒙墨香·临沂市书画作品晋京展》上,其作品《积雪初霁》曾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好评。有学者说:“没想到,沂蒙老区还有这么高水准的画家,能把寻常山区小景通过自己的语言构建成别具一格的作品,洋溢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功力深厚。”

观其新作,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色彩的运用。其用色富有古雅、自然之气息,蕴含着诗意精神。他用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墨色混融的语言技法营造出个性风格明显。从具体的画面来看,用色打破了应物造形、随类敷彩的一般写实局限,更多随意敷彩、以意设色,突出画家主体精神,进入了大化之境。这是他长期坚持对景写生用心思考、智慧选择的结果。他认为,现代的山水,和古典山水相比,山川自然风貌本身的形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一些房屋的结构、桥梁等景物都发生了变化,也包括人的服饰。画家只有把这些细节捕捉到了,描绘到作品之中。同时,要善于造境,完成实景重组和形式突破,使心象与物象相融,才能让作品个性风格逐步强化起来。

作品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究骨法用笔,以书入画。无论用墨、设色,皴法、染法,他都抓住中国画“用笔”这一技法特征,使得物象深厚、层次分明,山峦云壑、生机盎然。他一边立足传统,承接古意;一边积极思考,探索新的表现技法,实现了物象与笔墨的精神统一,使观者在山水灵境中畅神。由于常年坚持临碑不辍,他的书法功底深厚,笔力充盈,并“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给作品注入了阳刚之气,增加了几分浑厚。正是由于重视书写性,所以法度严谨;重视心性呈现,所以随兴所发,意致不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画家画好山水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画出体现地域特色、时代风貌、富有个性风格的作品更需要深厚的功力和非凡的见识以及学样和才情: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笔墨功夫,才能细致准确地表达出画家自身的感受,创作出有别于他人的作品。这要求画家重视山川风情云树的物象特征,更多是要通过山川云树表达出心象景观。黄宾虹有言:“画有笔、墨、章法三者,实处也;气韵生动,出于三者之中,虚处也;虚实兼美,美在其中,不重外观。艺合于道,是为精神。实者可言而喻,虚者由悟而通。实处易,虚处难,苟非致力于笔墨章法之实处,则虚处之气韵生动不易明。故浅人观画,往往误以设色细谨为气韵,落纸浮滑为生动;不于笔墨章法先明实处之美,安能明晓画中之内美尤在虚处乎?”

另一方面,需要画家不断提高人格及文化涵养,自觉传承文化底蕴,把审美理念融入生活语境,写出人文精神。中国山水画承载的是画家的学养、修养和素养,是和画家人生阅历息息相关的,是筑基于哲学、文化层面的,需要漫长的文化积淀、厚积而薄发。从画家朱仕明《山色如浇》、《物华春意》、《淡烟漠漠雨濛濛》、《山到秋深红更多》等作品可以看出他笔下静穆的山、横亘的树,闲适的云,流动的水,让人既熟悉又陌生,韵味无穷。

画家朱仕明虔诚地保持着艺术探索和创新精神,不断实现艺术嬗变,是向着真善美的心源回归。他广泛师法古人,如王蒙、沈周、龚贤等名家笔法,通过师法古人锤炼笔墨语言;他以沂蒙山这一方水土为载体,通过师法造化丰富丘壑,以笔墨书写自然;通过师法心源传达气韵,抒发了胸中大丘壑、大境界、大气象。

新闻推荐

临沂市公安机关严打“黑毒枪、盗抢骗”

本报讯(记者周成刚通讯员张黎明)近日,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全市公安机关打击“黑毒枪、盗抢骗”春季攻势行动圆满收官,百天破获各类刑事案件9000余起,追缴返还赃款赃物1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刑...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