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堂前双飞燕 沂蒙精神传万家 张娟

临沂日报 2020-10-26 10:33 大字

沂蒙老区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自古就有革命的光荣传统,沂蒙精神光照千秋,红色燕翼堂闻名遐迩,对于他们的传颂,早已突破地域的限制,超越时空的轮回,使之成为千家万户学习的楷模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敢于斗争、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特色,亦是燕翼堂刘晓浦、刘一梦烈士的生命写照。作为先进的群体意识,沂蒙精神今天激励着老区人民为改变落后闭塞的面貌,整山治水,脱贫致富奔小康。在革命战争年代,则鼓舞着优秀的沂蒙儿女为改变被奴役受压迫的现状,抛头颅、洒热血。红色燕翼堂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俩就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刘晓浦、刘一梦是蒙阴县垛庄镇燕翼堂刘氏家族人,是沂蒙革命史上早期党的杰出代表。刘一梦是刘晓浦三哥刘景厚的长子。1931年4月5日,叔侄二人与邓恩铭、刘谦初等22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济南,史称“四五”惨案。时年刘晓浦28岁,刘一梦26岁。他们两人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视富贵如浮云,矢志不渝地踏上了为劳苦大众求解放、为寻找真理而斗争的革命道路。面对白色恐怖,面对酷刑和诱惑,他们始终一片赤胆忠心,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美篇章。其革命精神也是沂蒙精神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敢于向封建礼教斗争,发出了打破旧社会、建立新世界,催人奋进的时代先声。

爱党爱军、忠诚爱国是沂蒙精神的写照,也是燕翼堂的担当作为。沂蒙精神是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人民无怨无悔地爱党爱军,燕翼堂也把个人的生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战争年代,燕翼堂是沂蒙革命根据地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担负起了垛庄镇一带八路军驻防部队、地方抗日武装、党政工作人员的后勤供应。1938年5月四支队一团驻防垛庄镇后,燕翼堂的青年男女陆续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而且先后都加入了共产党,参加山东抗日军政干校、省委党校、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抗大一分校学习培训。1938年8月,在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直接领导下,中共沂水九区委成立。同年12月,燕翼堂捐献长短枪40余支,连同筹集的枪支共100余支,建立垛庄镇独立营,燕翼堂七少爷刘曾渭(字竹泉)任营长。不久,燕翼堂卖地300余亩,又购枪百余支,支持这支已有相当规模的部队。随后,这支武装编入八路军二支队。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到燕翼堂慰问刘晓浦、刘一梦的亲属,与族长刘云浦进行了亲切交谈,赞扬了燕翼堂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刘云浦深受感动,赠送给徐向前司令员一架望远镜和100条枪,并购置一批弹药、药品以及大量粮食支援抗日武装。燕翼堂的家庭妇女不仅积极支持他们的子女抗战,也是后勤保障的重要力量。她们虽然没有直接上前线杀敌,却积极承担着做军鞋军衣、磨面压碾、烙煎饼、拥军支前的繁重任务,还精心抚养了一批领导干部和烈士的子女,其中刘一梦的夫人公丕馨于1947年收养了一位部队干部的女儿。刘晓浦的原配夫人高琪媛,不仅支持儿子刘露泉参加抗战,还把16岁的小女儿刘增蔼送到抗大一分校学习,刘增蔼不幸在大青山战斗中壮烈牺牲。为挽救民族危亡、救民众于水火,燕翼堂家族放弃荣华富贵,坚决跟党走,先后有26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有7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既有刑场上的慷慨就义,又有抗日沙场上的英勇殉国,还有隐蔽战线上的遇难牺牲,他们忠于党,忠于军队,忠于祖国,是践行沂蒙精神的杰出代表。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体现,也是燕翼堂的济世情怀。从革命年代参军参战的沂蒙子弟兵,拥军支前的沂蒙红嫂,再到解放初期,为了解除下游苏北人民多年水患,主动舍弃自己的家园,亲身修建数十个水库的40万沂蒙人民,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为中国的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燕翼堂也是其中的优秀典范。1942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燕翼堂积极响应执行“二五”减租政策,并带头捐献200亩土地给沂蒙专署作为工作经费。1938年至1943年间,日伪军多次占领垛庄镇,以燕翼堂八卦宅为核心阵地和屯兵基地,封锁抗日根据地,造成我军较大伤亡,给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带来巨大威胁。刘云浦为此心生愧疚,久经思虑后做通全族工作,带领家人、村民前后两次将世代聚居生活的八卦宅彻底拆除。八卦宅是刘氏数代先辈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用心建造的,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家族荣光,是家族象征,如今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化为乌有。失去家园的刘氏族人自此流离失所,分别移居到沙屋后、后里、下峪、隋家店等村庄。燕翼堂刘氏家族在我们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是一个光荣的大家庭。他们积小财为大财,累小富为巨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毁家纾难毫无保留地将土地、财产甚至亲人的生命奉献给党和人民事业。毁家纾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也许并不鲜见,但像燕翼堂这种深明大义的爱国之举,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充分体现了团结抗争求生存、公而忘私、勇于奉献的沂蒙精神,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者单位:中共蒙阴县委党校)

新闻推荐

梁漱溟三到岱崮

□高军南、北岱崮是蒙阴县的两座山峰,之所以远近闻名,一是由于地形独特,是崮形地貌的典型代表,二是抗战时期发生过著...

蒙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