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三到岱崮
□高军
南、北岱崮是蒙阴县的两座山峰,之所以远近闻名,一是由于地形独特,是崮形地貌的典型代表,二是抗战时期发生过著名的南北岱崮保卫战。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来沂蒙山区考察敌后抗战形势,曾经在这里三次居留。
梁漱溟第一次到岱崮是1939年6月8日。前一天鲁南大扫荡的日军疯狂轰炸了东里店、王庄、坦埠等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民党省政府等都被迫转移,梁漱溟一行也只好自行选择线路突围。6月8日这天黄昏,他们从东里店来到了岱崮的坡里村,因为在两天前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战地教育督导员兼省立第四联合中学校长李澄之邀请他到坡里村来为学校师生做一场抗战形势报告会,介绍有关前后方的情况,讲述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鼓动抗战热情等。梁漱溟当场答应,时间就定在这天,他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所以他依约来到了这里。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他们风尘仆仆进入村里,却一个村民也见不到,人们都躲避战乱跑出去了。村边有一支八路军游击队正在集合准备出发,梁漱溟他们打听了一下省立第四联合中学师生的情况,才知道师生们都已经转移到坡里东南方向的山岭上去了。日军离这儿已经很近,周边已发现敌人,村内绝对不能再住。于是他们在苍茫暮色中登山去寻找李澄之校长,最后在西上峪见了面。范明枢、亓养斋两位著名抗日老人也在山中避敌。大家在这里随意交谈着,看到梁漱溟骑着一匹白马,觉得目标太显眼,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不够安全。但这匹马是在他来的路上,途经河南永城书案店拜见新四军司令员彭雪枫将军时,彭雪枫赠送给他代步的,他很喜欢和爱惜这匹马,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所以一路上一直骑行着,也确实给他带来很多方便。又加上前几天在东里店山中参加欢迎他的仪式时,由于山路狭窄,两边都是峭壁,他的右脚踝骨被山壁擦伤后发炎,正在红肿化脓,疼痛难忍,实在不能步行走路,而在山中转移又没有别的代步工具,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办法。李澄之、范明枢、亓养斋等人就给他想办法,让人找来一个沂蒙山区常见的小方杌子,倒转过来绑上两根木杠,制成一个可以两人抬着的简单肩舆,虽然坐上去并不舒服,但毕竟比骑着一匹大白马目标小一些。他们和所有人一起在这山中露天小睡了
一觉,稍稍恢复一些体力后,在半夜时分梁漱溟这支队伍又上路,开始继续转移。
梁漱溟再一次来岱崮,是22日早上到达的。在前一夜行程百里之多,他们很是疲劳。在这里梁漱溟再次遇见自己的学生陆升训,虽然距上次见面不长时间,但经过这次患难之后倍觉亲切。陆升训曾在梁漱溟创办的设在邹平的高等学校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训,和老师有很深的感情。他很关心地询问老师这几天的情况,也向梁漱溟汇报了自己的情况。陆升训作为八路军特务团团长,其团部今天恰巧驻在这里。由于形势动荡不已,他们随即又开始匆匆转移,直到前进至公庄才停下来休息。下午5点左右,梁漱溟过去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同事、现供职于第三政治大队的秦亦文专门前来迎接,把梁漱溟迎接到岱崮村与过去的同仁、学生会见。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深夜,这个时候开始下起雨来。第二天正午,有情报说敌人已经分头从东、南两个方向往这边运动,明显是对着驻扎在这里的第三政治大队和国民省政府的一些厅、处单位而来。这些机构和人员在这里停留七八天,已经被敌人侦察发现,这次出动的目的是要包围消灭他们。情形非常危险,秦亦文当机立断,命令整装准备出发。这时候,张里元率领手下也来到岱崮,得知梁漱溟在这里,就和他的秘书靳子钦等专门过来拜会梁漱溟。张里元也曾参与过乡村建设工作,是梁漱溟的同仁。这时候,他们议论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经过商量张里元率部向北走,梁漱溟等西行。下午4点他们离开岱崮村,在茶叶坪短暂停留后,在雨中继续向前而去。
梁漱溟第三次到岱崮,是6月25日晚上,顶着雨后寒风留宿在北岱崮山上的大石头组成的缝隙里。此前他们在对经峪附近一个山洞躲避敌人,形势稍微缓解后他们出山回到原来的房东郑家。由于得知敌人在郑家发现了梁漱溟的白马,并已经引起怀疑,所以他们不能再多作停留。尽管郑家女主人因为白马惨遭毒打,但是对梁漱溟一行依旧热情不减,知道他们马上就要离开,郑家决定由儿子郑西堂带领他们去找安全的地方藏身,所以他们最后来到了北岱崮山上,找到了一处两头透风,上面能看见一线天的石劈缝,由于风大寒冷,冻得他们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是由“蒙阴县,公一半”的公姓人公丕光带领着才住进了西小峪,随后他们又开始了到处辗转。
新闻推荐
林长制是按“分级原则”对森林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通过分级构建林长制体系,有效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实现生态改善、绿色...
蒙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