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首进革命老区:留济沂蒙人归途巨变“离家越来越久,家却越来越近”

济南时报 2019-11-25 14:10 大字

26岁的黎安辉听到鲁南高铁将于11月26日开通的消息后,难以抑制澎湃的内心,原地蹦起来。2012年从临沂来济南读书,毕业后留济工作,黎安辉开车回趟老家要4个多小时。4小时,从济南坐高铁去北京可以往返1.5次,但这已是沂蒙老区通往省城最快的方式。

沂蒙老区人口众多,一代代的学生到省城求学、工作、定居,然后回乡。他们坐过沙土路上跑的长途汽车、坐过晃悠在铁轨上的绿皮火车……鲁南高铁开通,从济南到临沂最快只需1小时25分,留济20余年的彭先生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离家越来越久,家却越来越近。”

4小时的夜车“我现在不差钱,差的是时间”

黎安辉的姥爷生病住院了,情况不太乐观,上周他回去了一趟,没待多久就匆匆返回济南上班,打电话回去问情况怎么样,父母反复就那几句,“你放心吧,一切都挺好的,你在外面安心上班就好。”父母越是这么说,李安辉心里那个黑洞越是扩张,他害怕万一有什么突发情况,自己来不及赶回去。

当他看到鲁南高铁11月26日开通的消息,当即决定这周末回一趟家。对他,这好似打瞌睡时递来的枕头,“我现在不差钱,差的是时间。”

2012年他来济南上大学,每到假期就犯愁。火车票和汽车票格外紧张,稍不留意,就抢不到票。去年冬天,他买了一辆白色大众朗逸轿车,再也不用大包小包挤长途汽车或火车。

但开车太累了,回去要半天时间,回来又要半天时间,最近几个月,高速修路限速、收费站改造临时封闭,归途更加漫长。有几次周五下班往回奔,天黑风急,车灯再亮,也照不到前方会出现什么。黎安辉不知道母亲出门看过几次,锅里的菜,热过多少次。

最近2020年放假时间已经出来了,元旦只放一天假。放在以前,黎安辉不会考虑回家,因为来回路程就要一天时间。那天,母亲在一顿啰嗦后,故作随意地问一句,“放假回来吗?”

“对上班的人来说,元旦只是一天休息日。而对父母来说,这一天是他们新一年的第一个期待。”黎安辉说,高铁开通以后,用一场午睡的工夫,就到家了。

抢破头的绿皮车“为一个座位,争得面红耳赤”

随着鲁南高铁通车的日子愈来愈近,王兴步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与临沂老友的话题也几乎没有离开过这条高铁线路。

上大学前,王兴步从未见过火车。刚上大学那年,有个周日,他受邀到同宿舍的哥们家吃饺子。哥们家就在济南火车站附近,在厨房帮忙时,透过窗户,他看到一列列绿皮火车进出站。那一刻,他怔怔地看出了神。

时至今日,这个“笑话”仍是老友们饭桌上的谈资。“说来夸张,但真就是这样,那是我第一次见火车。”王兴步回忆,那时他就在想,如果他也能坐火车回家,该多好啊。

1985年,他的愿望实现了。那一年,因为有了兖石铁路,临沂通火车了。王兴步至今仍记得,那年寒假回家,乘火车回家的临沂老乡特别多,车上人挤人,“有的老乡,会为一个座位争得面红耳赤。”争夺过后,坐着的站着的老乡又会唠起家常,几句话就熟络了起来,然后又出现为一个座位“你谦我让”的场景。

在他看来,老区人民的直率淳朴,就体现在这一争一让上。这份见证,几乎持续了15年。直到2000年王兴步家里买了小车,成为众多在济南的临沂人中,自驾回家的一员。

5元8角的汽车票:“到蒙阴、新泰、莱芜,都要停车”

时间回到几年前,听闻老家要建“鲁南高铁”,王兴步的“朋友圈”便炸了锅。老乡微信群中,无论再小的进展,但凡涉及这条高铁,都会引出“潜水”的朋友们议论一番。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兴步到外地出差,经常回答一个问题:你老家在哪?答案出口后,经常会听到对方说:临沂是老区,穷,好像连铁路都不通。

时针拨回到37年前,1982年9月的一天,王兴步从临沂到济南上大学。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提前一周就买好临沂到济南的长途汽车票,票价5元8角。

那时的临沂汽车站并不大,但站内人山人海,几乎无处下脚。“那会临沂人出远门,只有坐长途车一个办法。”王兴步回忆,凌晨5点半,汽车从临沂出发,驶入沙子铺的公路。一路车速很慢,头回坐车的他却很开心,窗外的风景他片刻不愿错过,“到蒙阴、新泰、泰安、楼德、莱芜等地,都要停车。”这班5元8角的长途汽车,他一坐就是三年。

“回想这几十年,就像一场梦,我们都还没醒。”他说,已经和老乡们约好,今年春节回老家,一起乘坐同一列高铁。

而黎安辉已经在手机上定好了闹钟,等12306网站一放票,就要抢回家的第一张高铁票。这一次的旅程,他将不再需要4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家人身边。

老区人的渴盼

一听是修高铁的“给你们打五折”

老区人民是太渴盼高铁了。新时报记者与高铁建设者们聊天时,他们感慨地说,无论打车、问路、吃饭、购物,甚至是去医院,只要是被当地人了解到“高铁建设者”的身份,总能得到最热切的帮助。中建八局一公司费县北站技术负责人郭志鹏对一件事儿印象深刻:一次项目员工开车送工作材料,汽车抛锚在路上。一名交警过来询问情况,一听他们是修高铁的,当即表示:“不能影响咱们的高铁建设”,随后开警车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

“你们在哪上班?”“修高铁,临沂北站。”“要什么,我都给打五折!”这半年,项目资料员李春雨一直忘不掉和那位超市老板的这段对话。

(采写:新时报记者李尚隆 见习记者王乐涛 策划:郑楚翘)

新闻推荐

蒙阴400名公交车驾驶人成交通安全宣传“主力军”

□通讯员魏善勇报道本报蒙阴讯截至11月6日,蒙阴县400名公交车驾驶人被聘任为“交通安全宣传员”已满一年,他们立足驾驶...

蒙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