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打造“绿富美”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齐鲁样板

临沂日报 2019-02-19 09:06 大字

新春伊始,盘点完2018年的收入,蒙阴县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宗路喜上眉梢:“2018年,蒙阴蜜桃开辟了俄罗斯、孟加拉、坦桑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的桃子一个能卖到50元。全年累计出口果品1.6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美元,带动毛坪、烟庄等18个村、2200户果农户均增收6000余元。”

多年来,蒙阴县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提出打造“绿富美”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齐鲁样板,走出了一条“生态好、群众富、可持续”的特色发展之路。2018年,蒙阴县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蒙阴人民大胆探索、锐意改革,书写了壮美画卷。”蒙阴县委书记王皓玉说。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

蒙阴县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把10万多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每年新增造林2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8%。治理河流36条,实施建设湖泊治理项目216个,治理小流域6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8平方公里。

蒙阴县还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启动碳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全县森林系统碳汇总量339万吨,总价值6.3亿元。

把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客盈门,白云生处有店家。一大早,垛庄镇椿树沟村村民刘英启就忙活起来。这两年,该村因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吸引来很多城里人。刘英启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刘英启说:“一到节假日游客更多,我这个小店里经常爆满。最多的时候一天炒50只鸡,去年差不多炒了2000只。”

椿树沟村是蒙阴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该村依托“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田园风光,去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蒙阴县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初步构建起以生态为本、农业为基、农商文旅互促互融的“大健康产业”。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构建“兔—沼—果”循环链条,发展优质果园100万亩;长毛兔存栏600万只,年产兔毛4000吨,占全国30%。构建“果—菌—肥”循环链条,建成香菇种植基地1500亩,年产菌棒1000万棒,80%出口日韩市场,正在向香菇酱、切片、多糖提取等精深加工领域迈进。构建“农—工—贸”循环链条,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欢乐家食品公司年加工果品达20万吨。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

透过树屋木格飘窗,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尽收眼底。桃墟镇安口村用智慧和创意打造了树上餐厅、木屋等,让游客感受不一样的乡村风情。

蒙阴县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镇,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繁荣生机小城镇和美丽有序农村社区。去年,新建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2个、省级示范村4个、美丽乡村160个,顺利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50户、改厕2.8万户。

为了这方绿水青山,对一些送上门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大项目,蒙阴县宁可不要。近三年,全县已拒批类似项目100多个,取缔“小散乱污”企业140多家,清退化工企业7家,并且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向所有有害环境的项目说“不”,每年还要拿出近2亿元用来护山、增绿、治水。

如今的蒙阴,春天花海如潮,夏天青翠欲滴,秋天硕果飘香,冬天玉树琼枝,呈现出“村在林中、人在绿中、乡乡文明、村村和谐、家家增收、户户优美”的生态文明景象。 张圣虎 李朋

新闻推荐

“科技兴农 利在千秋” 薛其坤院士点赞家乡第一书记

本报2月12日讯(记者庄成)回蒙阴县老家过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多年来坚持的一个传统。2019年春节期...

蒙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