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入选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

潍坊晚报 2016-10-25 19:58 大字

李存修在四川省外办时,负责接待工作,经常陪外宾参观访问,也就是那时他开始涉足旅游业。他认为生命就是一次深度旅行,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走一趟,都是一次旅行。他参与开发了九寨沟,在沂蒙发现了“中国第五地貌”。他曾26次上峨嵋、12次过三峡、十游漓江、六去美国、五入欧洲、四进朝鲜半岛,2007年,他入选第二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

参与开发九寨沟,惊险经历至今难忘

因为外事接待是与旅游最接近的职业,李存修在四川省外办时就已经涉足旅游业,1977年,他被派到在北京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学习开办旅游业务的经验,成为四川省旅游业最早的拓荒者。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一家报社的记者到九寨沟附近采访伐木工人时,发现九寨沟美如仙境,很有开发价值,就写了一个调研报告上报到州里、省里。有关领导看了材料后,安排省外办派人前去考察。那时没有旅游局,只有外事外交负责接待工作,李存修和同事们也负责接待,因为有一些外宾,外事谈判后还要安排参观访问,对李存修他们来说,也叫做“公费旅游”。文件批到了外事办以后,他们就打算去考察九寨沟。

李存修和同事们从成都出发,用了两天半的时间,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到达九寨沟边缘。继续往前走时,道路已被高高的茅草、灌木挡住,李存修便和同事们请藏民同胞拿着大弯刀在前面砍路,披荆斩棘继续前行。展现在李存修和同事们眼前的九寨沟原始生态保持良好,密林、深山、湖泊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但是,因为九寨沟确实存在着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环境条件恶劣等各种不利因素,当时参加考察的人中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多数人认为九寨沟不具备开发条件,即便开发出来,谁又敢保证会有人到那深山老林里去旅行参观?李存修根据自己旅游的经验,认为开发建设九寨沟是有前途和潜力的,只要政府重视,就一定能成功。论证会开了一次又一次,李存修的观点一直明确坚定,直到最后立项开工。

开发九寨沟项目工程牵扯到中央的好几家部委,省里有关的厅局更多。请示部委、联络厅局,陪同相关人员进沟内实地考察与策划……这期间,李存修做了大量的工作。

九寨沟的开发是一场历险,那里有令李存修一生难忘的美景叠溪海子,也有令他不忍回首的伤感。当时,去九寨沟的路上到处是悬崖峭壁,有时还会遇到泥石流、狗熊等,相当艰险。有一次,一辆载着十几位电影媒体人员的面包车滚入叠溪海子,至今仍沉寂海底。一天深夜,他们乘坐的两辆车缓缓行进在环山路上,突然一声巨响,一块房屋般大小的巨石从山上砸下,在相距十多米的两车中间砸了个大坑后又掉进深渊。还有一次是在景点的盘山路上,一块大石头被冻在路上,一辆军车无法经过。一位干部下车来搬,结果因用力过度和石头一起掉下山崖。类似的场景远不止这些,九寨沟的美景往往和感伤融合在一起,让李存修对九寨沟又爱又恨。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李存修直接参与和见证了九寨沟的开发,使巧夺天工的九寨沟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之后,李存修又开始了对九寨沟的宣传推介工作,邀请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和中国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有关人员赴九寨沟采访,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发现了一处在全球都看不到的美景。

掉入猎人陷阱,堆起落叶枯枝爬出洞口

李存修说,旅行不是旅游,旅游指的是休闲、休息,改变一种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城市,到一个舒适的地方去,改换一下生活方式,调节一下生活的步伐;旅行则是一种事业,旅行是有目的的,旅行中它要考察、分析、写作、要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和发现。

在李存修的旅行生涯中,有两次旅行经历令他终生难忘,一次是丝路之旅,一次是在大兴安岭掉入猎人陷阱。

1996年李存修独自背包走丝路。丝绸之路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以前因为工作他几次经丝路入疆,但多是走马观花,自觉未能深入。当时正好有家出版社跟他约丝路之旅的书稿,让他决心完全抛开工作,深入地走一趟。当年秋天,李存修从西安出发,经甘肃入新疆,历时近两个月的时间,驴车、马车、骆驼、拖拉机、汽车、火车,什么交通工具都用过;路边店、茅草房,什么地方都住过。在整个行程中,经常会有触动他心灵的地方:消失的古代城池、泯灭的河流,都会引起他对人和自然的诸多思考。尤其是中秋月夜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在维吾尔族人家买了几个面饼充当月饼,走到空旷安静的大漠深处坐下独自赏月。李存修至今还记得,那个中秋之夜大漠上的月亮又圆又大,似乎触手可及。

另一次是2003年夏天,李存修来到了大兴安岭1987年那场大火的起火地。越过一整片森林后,他找到那场大火的痕迹,那些横七竖八被伐倒的树木,那黑压压的一大片、全被烧死了的幼树,几十年了还是那样挺拔地站着,如黑色的幽灵,让人触目惊心。

突然,他一个趔趄掉入了猎人布置的陷阱里,膝盖上立刻血流不止。等回过神儿来之后,他又暗暗庆幸:幸好里面没有安装夹子或者竹签之类的,才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陷阱很深,李存修把里面所有的落叶枯枝堆起来,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那个洞。

到沂蒙山开桃花笔会发现“中国第五地貌”

2007年春天,李存修应邀赴沂蒙腹地蒙阴县的岱崮镇参加一个“2007山东蒙阴岱崮桃花笔会”。那时候沂蒙山已经不是过去的古战场了,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北京、山西、辽宁和山东等地上百名代表白天上山观赏桃花,晚上回到住处便交流各自创作的诗。三天的会议李存修只参加了半天,就从会上消失了,因为他发现了沂蒙山中的那些奇异的崮群。沂蒙山有72个崮,李存修站在住处向四周看,能看到二三十个崮。李存修发现,在每座大山顶部,都有那么块突出的部位,它们像博士帽、像油篓、像碉堡、像笔筒、像女人的乳房……绵延的沂蒙山群崮林立、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宛如画屏。他游遍世界各大洲、考察过地球上无数名山大川,也未见过如此奇特神妙的崮群。李存修请当地文化馆的馆长带他去考察了三个崮,考察完后他写了一篇《沂蒙望崮》的文章,在北京的《中国旅游文化》杂志上发表了。中国过去公认的有四种地质现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河北的嶂石岩地貌、湖南的张家界地貌和广东的丹霞山地貌,李存修认为这应是中国的第五地貌吧?他的观点被当地政府接受了,当地有关负责人拿着他的文章,到北京请了9位地质专家。经过论证,专家异口同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第五地貌,将它定为“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

踏行万里游遍百城

行走四十年获殊荣

在职时的李存修巧妙地处理好旅行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到了二者兼得,1997年退居二线后的他更是无牵无绊,成了一个来去自由的驴友。至今,他已26次上峨嵋、12次过三峡、十游漓江、六去美国、五入欧洲、四进朝鲜半岛,他到达和攀登过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5000米以上的高山,游览过所有4000公里以上的河流,并到过北极。他游历全球各大洲60多个国家,留下1500多次坐飞机的经历。除了阴差阳错未能踏上南极的土地,几乎走遍了全世界。2007年5月18日,李存修入选第二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宣读组委会给李存修的颁奖词时这样说:“他是一位资深旅游工作者;他以旅行家的姿态,踏行万里、游遍百城;他以躬身的实践、理智的思考为中国旅游文化品牌著书立说,到山水间释放灵魂,去偏远处探索奥秘,在天地间感悟生命的真谛。四十年行走,李存修见证了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现代史。”

这段话无疑是对李存修旅行生涯及所取得成就的评价总结和客观肯定。在热烈而隆重的气氛中,人们感受着这位当代旅行家的风采,看到了一个旅行家风光的一面,而一个人行走在路上,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个中甘苦却只有李存修自己清楚。

新闻推荐

市委领导参加蒙阴代表团审议

本报2月28日讯 (记者伟伟 徐升 英子 孟君)2月28日上午,临沂市委常委、副市长尹长友在参加蒙阴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探索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步伐,实现生态与经济建设的互促...

蒙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