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一梦觉大众
在蒙阴县垛庄镇,曾经有一座声名显赫的大庄园,庄园的名字叫做“燕翼堂”。山东省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之一——— 刘一梦从这里走出来,成为山东最早期的共产党员。尽管26岁就壮烈牺牲,但他有生之年挥动笔杆子、扛起枪杆子,把革命的星星之火,传播到整个沂蒙山区,乃至全国。
1
大家族里“公子哥”脱掉长袍投身革命
据说,“燕翼堂”是清朝乾隆皇帝御赐。刘家是当地知名的大地主,鼎盛时期有土地5800亩,山林上千亩,另有酱园、酒店、油坊、百货等店铺,并在上海、济南等地设有商号。当时,周围四个村庄的佃户都是刘家的,老百姓相传:“走一天也走不出刘家地界。”刘家的“八卦宅”更是赫赫有名,相传由160间仿古房屋组成,炮楼8个,里面可驻一个步兵团,也不会影响刘家的正常生活。“刘家是当地口碑很好的开明士绅,家风极正,刘一梦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长大”“他脱掉长袍,走到工人阶级中,与贫苦大众一起同甘苦共命运。”长篇纪实文学《晓梦》一书中这样写道。
刘一梦的叔叔刘晓浦比他大两岁,叔侄俩兴趣相投。正是在叔叔的影响下,刘一梦接触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1923年,刘一梦转入上海大学后,受瞿秋白、邓中夏等共产党人的教诲和影响,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同年由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开始挥动笔杆子传播革命思想,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一个旗手。”6月30日,在接受采访时,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高振给予了刘一梦很高的评价。
1927年冬,革命文化团体“太阳社“成立,刘一梦成为社内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经常以“一梦”、“大觉”为笔名发表文章,抨击当时的黑暗统治。他的短篇小说集《失业之后》描绘了工农群众在旧社会里受压迫、被剥削的非人生活及其反抗斗争,受到鲁迅先生的好评。
翌年初,团省委利用《济南日报》办了《晓风》周刊,借以宣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刘一梦先后发表了《论新现实主义》《当前文艺运动之趋势》等文章,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一梦觉大众\’,他把革命的星星之火,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民众醒悟。”高振说。
2
26岁英勇就义 “革命不胜利决不下葬”
除了挥动笔杆子,刘一梦也扛起枪杆子。1928年,刘一梦受命任山东省共青团省委书记。此后,他经常在济南、青岛一带,以饭馆跑堂、拉洋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然而,刘一梦的言行被国民党政府察觉。由于叛徒出卖,刘一梦于1929年4月9日被逮捕。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
10月份“燕翼堂”当家人刘云浦变卖土地、家产,携巨款去济南设法营救刘一梦和四叔刘晓浦。当时,国民党只有一个条件,只要他们放弃共产党员的身份就把他们放出来。但他们却对家人说:“你不要花钱救我了,要我自首是绝对办不到的,我和他们是死对头!”当敌人妄想从他口中得知党、团员名单,刘一梦却反问道:“你们看太阳是哪边出来的?”以此来回绝对方。
在狱中,刘一梦还不忘坚持革命斗争工作。他在领导党员学习先进革命理论的同时,还巧妙地利用机会对监狱管理人员进行教育,使很多人幡然醒悟,秘密地帮助共产党员做事。
1931年4月5日凌晨,刘一梦和叔叔刘晓浦与邓恩铭等22名中共山东党组织的主要干部,被国民党军阀韩复榘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史称济南“四五”惨案。那一年,刘一梦26岁。他的一生可谓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实写照。
当刘云浦含着悲愤的眼泪,遵从烈士的遗嘱,“把遗体运回老家”“革命不胜利决不下葬”。刘一梦和叔叔的遗体被装进棺材,两匹骆驼一步步将他们从济南拉回垛庄。于是家人简单地用土堆了堆,将两位英烈埋起来了(不挖葬坑),当地叫“浮柩”。
直到1994年4月5日清明节,也是刘一梦和叔叔刘晓浦牺牲63周年祭日,刘晓浦、刘一梦烈士才正式安葬在孟良崮烈士陵园,完成了这迟来的“下葬”。
3
一门八烈士 抗日家族“燕翼堂”
刘一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影响着家人,“燕翼堂”这个在沂蒙山区有名的大地主家庭,成为了坚定跟党走的“红色大家庭”。
据介绍,沂蒙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有7名党员住在“燕翼堂”,以此为中心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为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燕翼堂”主动向组织申请承担垛庄一带驻军的后勤供应,慷慨解囊,将家里的财产、粮食源源不断送给部队。肖华率领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到垛庄后,全部驻在“燕翼堂”的八卦宅里。“燕翼’当家人刘云浦曾一次捐献长短枪40余支,成立了垛庄独立营。后来,刘家一次卖地300余亩,购枪100余支,全部支援了抗日武装。“燕翼堂”以其高耸、坚固的院墙闻名乡里,易守难攻,这也成了日军抢占的一个要塞。“为了支持抗战,‘燕翼堂\’的当家人还主动拆除了占地40多亩、祖辈几代人辛苦建造起来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八卦宅。为的是不让日伪军占据垛庄,以‘燕翼堂\’八卦宅为据点。”后里村村支部书记刘乃新说,当年刘家人的抗战故事如今还在流传。
不仅如此,“燕翼堂”先后有26人参加了革命,8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刘晓浦的女儿叫刘增霭,是山东分局的机要员,在大青山战役与日本鬼子战斗时壮烈牺牲,年仅17岁。刘一梦牺牲时,他的妻子石佩馨才20岁出头,一直没嫁人,还收养了一名八路军干部的小女孩,抚养成人,解放后供她上了大学。
4
“刘晓浦、刘一梦”纪念馆革命精神励后人
垛庄镇后里村是刘晓浦、刘一梦的家乡。如今,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这里建起了“刘晓浦、刘一梦纪念馆”,以教育后人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在刘晓浦、刘一梦英雄事迹的感召下,全村300多口人有47人参军参战,14人为革命光荣捐躯,户户参军报国,家家拥军支前,是蒙阴县著名的“红色村”。”刘乃新说,2010年,该村以刘晓浦和刘一梦的事迹为引子,挖掘村史资料,建起了村史展馆。
2016年,在临沂市中小企业局派驻第一书记和蒙阴县各部门的指导下,对革命文献和实物资料进行收集,对革命老同志进行采访追踪,丰富历史事件题材,提炼升华红色精神,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对村史展馆进行提升改造,并正式命名为“刘晓浦、刘一梦纪念馆”。
刘乃新介绍,纪念馆分12个版块,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初,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二人不畏强权,为党捐躯的先进事迹,以及抗日战争年代“燕翼堂”后人毁家纾难的感人故事。同时,还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子的发展历程。
纪念馆建成开馆以来,蒙阴县和垛庄镇把其作为弘扬革命精神、铭记乡村红色记忆、发扬“新孟良崮精神”的新的党员教育基地。如今,随着来纪念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刘乃新有了新的任务——— 纪念馆解说员。他说,他很乐意把他从老人那里听来的抗战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抗战先烈们的精神永不磨灭,需要我们薪火相传。”刘乃新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王逸群 王璐 通讯员 张圣虎
驻村第一书记在纪念馆上党课。
新闻推荐
春节临近,为活跃节日气氛,挖掘传承保护民间文艺,蒙阴县桃墟镇杨家庄村两委召集文艺爱好者走访当地老艺人,把间断20余年的民间传统九鹤花灯重新编排。九鹤花灯是蒙阴县桃墟镇杨家庄有百余年历史的民间...
蒙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