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下刮水喝,山里村民喊渴
▲村里的年轻人跳进井里帮王增宣打水。
▲井里的水不多,得跳到井底一点点舀到桶里。
▲宋西云和刘宝花等水插地瓜苗。
▲水池仅半米深,提水很困难。
地点:蒙阴县岱崮镇大崮村
活儿:找水
人物:在大崮村,水比油都稀罕。周边三个村组500多口人的吃水就指望着一个半米多深的小水池,浇地更是难上加难。记者跟随宋家旺村组村民宋西云一起提水浇苗。
4月21日早上六点多,蒙阴县岱崮镇大崮村几户村民已经在山上的一处水池边排起了队。排在前面的村民提满两桶水,用扁担挑回家,后面的村民依次挨上。在这个水比油都稀罕的山村,周边三个村组500多口人的吃水用水都指望着这个小水池。
小水池养活五百多口人
一小股水通过池子里的出水口流下,在水池底存了半米左右深的水。“这里的水是从山上淌下来的,不多。早上来排队的人少,池子里能存住一些水。”大崮村宋家旺村组村民宋西云说,“等到真旱的时候,水都是断着溜得往外淌。我们就在池子底下排队,密密麻麻几十口子人都在这儿等,一瓢一瓢地往桶里刮,都能把瓢刮下去一大块。”
宋西云排在队伍靠前的位置,不一会儿就轮到他了。他用扁担勾着水桶放到池子里,左右晃了几下,水桶里就灌满了水,他一下就提了上来。
宋西云的家在离水池一里地左右的山上,这段路他挑着水走了将近20分钟。“这个水池的水面上漂着很多脏东西,水质也不大行。”宋西云回到家把水倒进了院里的瓮中,用舀子把脏东西舀出来倒掉,“不过没办法,三个小组五百多口人就指望这点水呢,不去挑家里就没水喝了。”
宋西云的父亲宋增宣今年92岁,从小为了吃水跑遍了周边的山头。“年轻的时候就到处找水喝。”
山腰老井仨小时才刮出一担水
村民都在水池边挑水的时候,村里的一口老井旁一直坐着一位老人,70岁的村民高大爱早上五点多就在这坐着了,脚边是一根扁担、两个水桶的标配。身旁的浅井底有一小滩水,不远处还有一个三四米深的水井,井底的土是湿的但没有一点水。
“那个井早就不出水了,就我旁边这个井还能刮一刮。”高大爱说。高大爱的女儿嫁到了外村,儿子在外打工,如今只有他一个人住在家中。家离水池远,高大爱便每天早早来到老井边等水。
“村里有钱的就在家里修个水池存上水,像我这样没钱的只能天天挑水了。”高大爱说。等到八点多,井底终于渗出了一层很浅的水。高大爱钻到了两米多的井底,一瓢一瓢地舀满了两桶,爬出来用扁担挑回了家。水桶放在院里,高大爱舀了一瓢水洗了洗要做的菜,用过的水浇了几棵菜、喂了喂鸡。“我院里种的菜都干巴得不行了,今天再不浇就旱死了。”高大爱说,“山里的水比香油都稀罕。一瓶香油能用好长时间,但是水不一样啊,干嘛都得用水,得省着用。”
人喝水都难浇地更是个麻烦事
在蒙阴,家家户户都种桃树,但卖桃的价格却相差甚远。“能浇上水的桃长到三两以上,那就是两块钱一斤。咱这桃树浇不上水,结的果子也是干干巴巴的,便宜的才卖一两毛钱一斤。”宋西云说,“一亩地种40棵桃树,一棵产100斤,一斤平均五六毛钱就是两三千块钱,要能浇上水的话五六千块钱不成问题。”
宋西云家有二亩六分地,一亩三分地种着桃树,三分地种着地瓜,还有一亩闲着等种玉米。去年,宋西云也尝试过挑水浇树,一天的时间才浇了两棵,后面的就没再浇过了。“现在也就实在旱得不行的时候才浇,去山下买水,说得上话的要点电钱就完事,说不上话的可得不少钱。”宋西云说。
吃过早饭,宋西云准备去插地瓜秧。从瓮里灌了半桶水放到三轮车上,妻子刘宝花和父亲跟着一块上山了。三轮车一路颠簸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虽然只有半桶水,刘宝花的手还是牢牢地抓着桶,生怕洒出来。三轮车在几次憋死后终于来到了地边。“前边的路车过不去了,得下来走过去。”宋西云说。
从塑料桶里舀出两铁桶水,宋西云用扁担挑着往前走。往地里去的山路是个下坡,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铺成的。迈过一块大石头时,宋西云一个没站稳扁担从肩上滑了下来,有一部分水洒了出来。一旁的父亲宋增宣心疼地说,“洒了的这些水起码能浇四五棵地瓜秧。”
“村里自从年后就没下过雨了,再不来雨今年又得受罪了。”宋增宣说,“我们这种地就是靠天吃饭,有多少水就浇多少地,剩下的这块地就等着六月雨的时候再种玉米。”
三口人在地里忙了起来,宋增宣和刘宝花负责插秧,宋西云负责浇水。期间宋西云又回山下打了一次水。忙了一上午,不过干了两分地的活。“虽然麻烦很多,但好歹能找着水。我老家离这十来里地,连个水池都没有,比这还不如。”刘宝花说。
引水上山成本高
下午,宋西云接到一个去镇上刷墙的活,吃了几口饭就骑着电动车下山了。在另一个山头上还有一分地的地瓜秧没插,宋增宣一个人来到老井挑水。
来到井边的时候,四户村民正在一根管子上排队接水。这根多出来的管子从一户村民家中的井里伸出来的,村里前前后后打了二十多口井,这是唯一一处打出水的井。“他家里的井出来的水干净,今天下午他家正好浇地呢,我们从这个漏水的地方偷着接点。”村民郭大娘说。
宋增宣打水不是用来吃的,也就没在这凑热闹,记者帮忙从井里舀了两桶水。
钻到井底,没有落脚的地方,只能一只手撑着井壁,一只手攥着瓢。每天都有人上上下下,井壁上踏脚的石头都已经非常光滑。
两桶水舀完,记者尝试挑扁担,挑起两桶总共80斤的水总是掌握不好平衡,肩膀还压得生疼。宋增宣笑着抢过扁担挑到肩上,记者这才注意到他左肩上的衣服都已经磨烂了,依稀看见一层厚厚的茧子。
同村的村民宋西法路过水井,也要去山上的地里。他接过宋增宣的扁担,帮忙挑到了地里。“叔,省着点用啊,现在这个井里的水也不好等,等浇完了你再喊我去挑。”宋西法说。
在地里插秧的时候,记者碰到了岱崮镇大崮村村支书王均照。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协调了一部分资金,正在修一条两公里长的上水管道。“把山下的水通过压力泵抽到山上的水池中,这样山上就有水了。”王均照说,“不过这个成本太高了,一方水得三块多钱。而且压力有限,只能到这几个小组里最下边这个组。再往上就得继续加泵,那样的话成本更高,一方水可能得要六七块钱。而且争取的这些资金都是一次性的投资,要保障后续用水投入会更大,希望上级领导能多帮帮我们。”
◎记者感言
听说过山村的旱,但还是没想到这么旱;听说过山村的苦,也是没想到如此苦。当看到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从井里一点点爬上来,心里真的被刺痛了。人有水喝、地有水浇,这在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在宋增宣看来就是一种享受。在那里体验过才发现,语言在这般生活面前的苍白无力,他们的现状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新闻推荐
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情况
□记者汤序民报道本报临沂2月9日讯省委书记姜异康今天到蒙阴县走访慰问城乡困难群众、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致以新春祝福。同时,对蒙阴县党的...
蒙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