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奔波10万公里拍摄100名老兵杨德中:他们等不起 我怕来不及
今年50岁的杨德中是蒙阴县自由摄影人。受老军人父亲长期耳濡目染的影响,杨德中对军人有一种特殊的崇敬之情,对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兵,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责任感———那就是用镜头把他们的现状记录下来。
2000年夏天,一墙之隔的邻居师庆和大爷遇到杨德中,遗憾地说:“你爸爸活着的时候多好啊,俺哥俩隔三差五就拉拉以前打仗的事,你爸走了,也没有人愿意听俺拉呱了,还嫌俺絮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德中寻思,父亲都去世3年多了,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也越来越少,那时萌生了为他们拍照的想法。就这样,师庆和成了杨德中镜头里的第一位老兵。
寻访老兵的过程异常艰苦,线索大多通过老人们的口传获得,往往只知道老兵的姓名并不知道在哪个村庄,只能按名字和老人的想象到附近村里挨门逐户地打听,独自一人奔波,一天寻访下来,杨德中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
有一次杨德中带孩子出去游玩时遇到一位早已约好给他父亲拍摄的大哥,看到他左手臂上戴着一个“孝”字,老杨就紧张了。经过攀谈了解到,老人前几天刚去世,老杨很内疚。由于家离县城远,老人行动不方便,没有给老人留下一张照片,看着他无奈的表情,杨德中才明白,这些老人已经等了70年。
“从打小鬼子那时起,就没想能活着回来,比起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我们活着就是幸运的了!”老兵们的话是那么朴实。他们等不起,我真怕来不及,在杨德中眼里,为老兵拍摄就是与时间赛跑。
拍摄有一定难度也需要花费。老人岁数大了,要想拍到最佳状态,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早些年,拍摄要用胶卷,买一个胶卷连冲带洗大约50块钱,每次出去拍摄大都需要带五六个胶卷。”杨德中说,已经下岗的他,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妻子的缝纫店维持家用,每次出去拍照片只能骑着自行车,天不亮就走,天黑后再回来。杨德中吃的苦,妻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毅然拿出积攒多年的6000元积蓄,给他买了一辆踏板摩托车代步。在一次雨后寻访归来的路上,天黑路泞,杨德中连人带车摔倒,相机也摔得七零八落。杨德中跟媳妇商量再买个相机,但实在没钱了。杨德中的执着,让妻子实在没办法,就借钱给他凑了4000多元,买了新设备。要不是偶然领着女儿到一家首饰店玩,杨德中怎么也不知道妻子卖掉了结婚时买的项链。“3000多元买的项链1000多元就卖了,老杨你真舍得。”杨德中回想起老板的话,始终觉得亏欠妻子太多。
今年10月,当杨德中把出版的《蒙阴画报》敬礼老兵专刊送到老兵们手中,91岁老兵王光胜感慨地说:“我们不会忘记战争,更不会忘记大家对我们的认同和关注。”老人的三儿子王伟告诉记者,老杨是个热心肠,为老爷子拍照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了,他拍的照片很传神。
“人们能铭记历史就好。”15年来,杨德中顶酷暑冒严寒,奔波10万公里,记录下100张面孔,讲述了100个抗战故事。
新闻推荐
连日来的大雪低温天气,导致大棚蔬菜光照不足,湿度过高,易发生病害。针对这种情况,蒙阴县常路镇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到全镇各蔬菜大棚向菜农讲解大棚防寒保温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减轻寒冷天气给大棚蔬菜...
蒙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